编辑Internet


(时任新浪网总编辑的陈彤)

本文写于1999年。

体育沙龙

1997年春节一过,陈彤就开始上网。除了一些国外的新闻站点外,第一个去的国内站点是四通利方体育沙龙。

第一次上体育沙龙,陈彤大开眼界,“还有这么一种形式的交流”。他很快贴了一个骂足协王俊生的“反动标语”:“让王俊生下台吧”,用的笔名就是他后来经常用的名字,gooooooa1。1996年底的亚洲杯足球赛中国队输给了日本,大家都觉得是一场非常耻辱的比赛。

在体育沙龙泡久了,陈彤发现体育沙龙的架子和人气很好,只是没有被好好利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跟体育沙龙的创始人李嵩波通过E-Mail搭上了线,陈彤告诉他,体育沙龙搞成这样比较可惜,假如自己去了,能增加100倍访问量。李嵩波大喜,就在中关村的老四川和陈彤吃了一次饭,双方敲定了让陈过来帮忙。

那顿饭,双方都没有提报酬什么的,四通利方当时没有投多少财力来做BBS,陈彤的想法则是“以网养网”,通过玩网来填补上网的费用,因为当时上网的费用特别高。另外,体育实在是陈彤的心头爱。

陈彤像园丁一样辛勤灌水,在国内联赛开始前就四处搜集各队的消息,用不同的笔名贴上去;健力宝队到日本访问比赛,他“窜”到一个日本的体育网站聊天室打听即时比分,再贴到体育沙龙上;霍顿领着中国队去英国水晶宫俱乐部集训,他又跑到水晶宫俱乐部的官方网站聊天室问他们的版主要了好多第一手资料……这么一折腾,沙龙明显就热了起来。因为发现有人主动提供赛场的消息,许多网友都过来体育沙龙贴帖子。

很快,体育沙龙迎来了第一个黄金阶段,正好中国队有世界杯预选赛,汪延、董纳新(体育沙龙的另一个版主Nelson Don)和陈彤一起做十强赛网上多媒体直播,此前,他们还试着做甲A的文字直播,不停地把比赛的进展告诉网上的人。

推出文字直播的好处很快就看出来了,因为第二次文字直播时,服务器就有点承受不住,访问的人数太多了。

紧接着就迎来了历史性的事件——老榕的帖子。《大连金州没有眼泪》不仅对四通利方来说是历史性的,对中国的互联网来说一样是。“你们的报纸(《南方周末》——记者注)一登,他们(四通利方)没想到自己做的东西会有这么大的影响,能被提到这样一个高度来认识。”

法国世界杯足球赛

把四通利方叫“他们”,是因为陈彤当时还没正式进去,还只是个业余的、称职的版主。

“我很少向他们提出我有什么计划,他们完全放手,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我就根据我的感觉去做。大家分了一下工,我就做足球那一块。”四通开始知道体育的力量了。

研究生毕业,说服了家里,陈彤决定到四通利方工作。“第一个想法是少挣点钱,去做自己乐意做的事情。”那时给陈彤的头衔很高,是网站主编,管所有有关内容的事,包括对外媒体联络,包括论坛。管的东西虽多,但手下一个人也没有。汪延对陈彤说,你是四通利方以做内容为主要目的招进来的唯一一个,以前招的全是网管之类的技术人才。

紧接着就世界杯赛了,“法国’98世界足球风暴”网站一天有将近二百多篇文章是四通利方原创的东西,“上半场进了球,中场就有大量的图片,效果非常好,好到我们的发布系统都没法用了。人太多了,只能借比赛的那点间歇时间递交过去,一到中场休息的时候,哗,一下子服务器就承受不住了,比赛一完,到凌晨时人特别多,我相信很多都是记者等着用我们的照片、我们的文章。”赛前,从下午开始,就将有关当晚比赛的所有的东西放上去,如比赛前的预测,“我们约了一些专栏作家,你现在把文章拿来看都是非常非常好的,他们预测这场比赛,你必须得盯住谁,谁谁肯定要建功,并且很可能头球,结果你这么一看,还就是这么一回事。这真是非常经典的预测。”比赛前半小时,出场名单就上网了;进球后几分钟就有进球的录像,再过十几分钟这个进球的照片就出来了,等到比赛一完的半小时内,关于这场比赛的详细报道就出来了,同时比赛双方的教练评球也出来了。

“如果你再回过来看我们的世界杯,我觉得那已经是空前绝后的一种形式,一场比赛也就是这么多东西了。比赛中场的时候黄健翔能在法国打电话过来中场评球,都是正在进行时。”

如果说十强赛、老榕是四通利方网站的第一个台阶,法国世界杯赛就是第二个台阶。四通利方和华渊在当年底合并之后,新浪网一下子成了中国的主流大网站。

新闻时代

世界杯赛以后,陈彤提出来做新闻。他从国外的访问量看到真正关心新闻的人要比关心体育的多,“有这么好的资源为什么不用?”汪延说,对呀,我也是这么想。

一开始并没有特别明确的总体设计,就像做体育一样,把认为好的东西选出来,提供给大家。

新浪将新闻放在首页后,整个网的Pageview提高了很多。这个时候又迎来了对新浪发展的另一件大事,也是第三个台阶,就是海湾危机,美国和英国打伊拉克打了四十多天。开战的第二天,新浪就开始建立了24小时的滚动播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第二家真正做到跟我们一样做到:第一天,是五点钟打了,我们七点钟才发消息,这已经很早了,但是我们感到明显盯不住。第二天又是四五点钟打的,我们又过了七八点钟才发布。我感到时间差的问题。于是决定当天晚上直播,开始有人值班,这也是战争的需要。”因为战争的需要,新浪的新闻编辑值夜班一下子成为制度。及至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陈彤他们已经驾轻就熟了。“经过这么多次训练,我们什么事都处理过。”

互联网编辑

“我曾经疯狂地用过雅虎的搜索,为了找些东西我可以不厌其烦地把雅虎的搜索从头翻到尾,这个是非常难人的,比如找一个叫格里格的挪威作曲家的照片,找来找去整个网上只有他的一张照片,唯一的区别只是一张大一点、一张小点。你得想办法拐弯抹角去找,在找的当中,你才能知道互联网能用这么一种方式去找这么多的东西,这以后对你有帮助。这个技巧需要时间去积累。比如我的书签有一个关于航空安全的网站,只要出了一次空难,我都能找到非常翔实的资料,可以以这个航空公司的事故为线索列一个表,可以以这个机型为线索列一个表,甚至可以找到这次空难的死亡人数。这个东西是需要时间去积累的。

“我跟我的编辑们说:别忘了你是在做互联网的编辑,你们要充分利用资源,不要动不动就去查书,书上是肯定没有的。”

尴尬的问题

陈彤认为北约轰炸中国大使馆事件之前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黄金阶段,“这期间,大家不太考虑商业的利益,互联网的内容大家都能用,国外的也一样。在这个阶段,对我来说,主要的问题是怎么把这么多的信息进行妥善的处理。但到了使馆被炸事件以后,国内一些大的媒体意识到我们对他们的冲击,一度切断了对我们的供稿,从3月份开始,对我们作一些限制,我才感觉到稿源不是天生来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但陈彤仍认为组建自己的记者队伍并不重要,“我认为组建编辑队伍更可行,因为互联网的信息太多了,我招几个名记者一个礼拜每人给我写一篇文章,从这个角度来说,可能他们很投入,但是要做一个商业性的互联网未必能行,因为互联网需要海量的信息,所以这种传统的媒体是不能搬到互联网的。现在有九家媒体要组成互联网,要招多少名记者,这种思路未必可行,因为记者的产量一天顶多一篇两篇,而编辑处理的稿件量一天能达50篇。发布信息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有没有记者不是特别重要,下一步我要采取措施,大面积地约稿,因为约稿付出的成本要低得多。”

来源:中国.com

作者:刘韧、李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