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写于2003年01月。
吴 鹰
吴鹰,是UT斯达康公司创始人之一。现任美国UT斯达康公司副董事长及UT斯达康(中国)有限公司总裁。
他1982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无线电通信专业,获电子工程学学士学位。1985年,他进入美国新泽西州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研究数字通讯及数字信号处理。
1987—1991年,他加入美国贝尔实验室。1988—1991年,在Bellcore实验室工作。在这段工作经历中,吴鹰任高级研究员、项目主管,负责个人通信服务、多媒体通讯等前沿技术的研究。1991年,他与合作伙伴共同创办Starcom(斯达康)公司。1992年,选择了回国创业。
1991年1月的那个下午,吴鹰同意和薛村禾一起创办斯达康顾问公司的时候,两个人的股份是50%对50%;1992年,吴鹰回到中国成立斯达康公司,吴鹰和薛村禾的股份比例依然是50%对50%;1995年10月,斯达康和Unitech合并成立UT斯达康,吴鹰和Unitech总裁陆弘亮关于股份的事情谈得最省事,双方没进行太多商量,就决定50%对50%。
吴鹰对股份、股票之类的事情总是不太敏感,2002年9月23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本刊记者问他股票怎么样?吴鹰说:“Nasdaq都降到了历史最低点,我们还能好到哪去。”其实,此时将亚信、中华网、新浪、网易、搜狐五支股票的市值加一起也不过UT斯达康一个公司的一半。
但吴鹰不想这样比,吴鹰的志向是将UT斯达康的销售收入尽快提升到10亿美元以上,从而使其成为世界级的通讯公司。UT斯达康2000年的销售收入是3.68亿美元,2001年销售收入达6.27亿美元。与此同时,吴鹰的个人财富也从2001年0.96亿美元上升到了2002年的1.48亿美元,位列福布斯2002中国富豪排行榜的第47位。吴鹰惹人瞩目的不是第47位的排名,而是他的企业在2001年向中国政府纳了1.5亿美元的税,在所有富豪中位列第一。
当媒体就此问及吴鹰感受时,吴鹰说:“照章纳税是企业天经地义的责任。”吴鹰没觉得给中国交1.5亿美元税有什么了不起,他的志向是为中国建造出一个世界级的通讯公司。
据美国金融业巨头美林预估,中国2003年的小灵通用户将达到2,500万(2002年为1,000万),吴鹰说:“UT斯达康已经获得在除北京和上海以外的所有大城市建立该系统的许可。”
不仅在中国,UT斯达康正在积极向海外发展,其产品业已销售到了日本、印度、越南、孟加拉、印度尼西亚、北美及南美等国家。其基于IP的DSLAM系统支持了日本YahooBB宽带服务的大规模应用,说明UT斯达康已经有足够的实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1998年6月18日出版的美国《商业周刊》亚洲版评选出50位领导和影响亚洲政治、经济变化的风云人物,吴鹰与中国总理朱镕基、韩国总统金大中同时当选,而且与朱钅容基同时成为《商业周刊》封面人物。该刊在对吴鹰的评价中写道,“在今天的美国,有着成百上千的中国人在跟随着吴鹰的脚步,很可能有更多的人走上成功之路。”2002年6月,UT斯达康以高速成长入选美国权威杂志《商业周刊》评选出2002年度全球IT企业100强。2002年8月,美国《财富》杂志将UT斯达康评为中国上市公司100强。
吴鹰希望大家将他看作中国人,所以,他在2002年8月,成为了“全国工商联理事会”理事,所以,2002年11月,UT斯达康当选为全国工商联“纳税先进单位”。
周 寰
1944年4月出生在山东。1968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1979年、1982到1984年,作为访问学者赴意大利IRI集团、美国俄亥俄大学进修。历任安徽省中大规模集成电路会战办公室主任,北京市邮政科研所副所长,北京市邮政管理局副总工、总工、局长,和原邮电部科技司司长等职。
现任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董事长、总裁,信息产业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党组书记。兼任国家S-863核心工作组成员、信息产业部邮电科技委副主任、中国通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邮电企业协会理事和中国信息产业协会理事。
周寰终于在2002年10月笑出了声,但他是否能继续笑下去,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因为他在做一件“前无古人”划时代意义的大事。
2002年10月中旬,中国信息产业部正式决定给大唐的3G标准TD-SCDMA预留155M的频段,给欧洲WCDMA标准和美国高通CDMA2000标准各预留了60M频段。此举表明了中国政府对TD-SCDMA的强硬支持。欧盟此前在欧洲只给TD-SCDMA预留了35M频段。
下一代移动通信标准全世界只有三个,大唐TD-SCDMA是其中之一。1999年10月为避免TD-SCDMA被欧美电信企业扼杀在摇篮之中,周寰曾说服中国信息产业部致函各大电信公司驻华机构,提醒他们封杀TD-SCDMA之后可能造成的后果。周寰是原邮电部科技司司长,素以强悍著称。
中国政府之所以支持周寰干,是因为中国运营商一旦采用TD-SCDMA标准,就可在中国带动一个上万亿产值的产业。移动通讯的模拟时代,中国花了2500亿购买国外设备,GSM时代还没有完,中国已经又搭进去了数千亿元人民币。
标准不在手中,发展就会受制于人,这个道理谁都能想得明白,但同样受政府控制的联通于2001年开通CDMA服务时依然选用了高通CDMA2000标准,原因是TD-SCDMA还只是个标准,还不能用。
从1999年标准确立到2002年8月,投入TD-SCDMA研发的厂家只有大唐电信和西门子,研发总投资仅有10亿人民币,研发人员500余人,而参与WCDMA研发的企业则多达27家,资金投入达数百亿美元,其中仅爱立信就达30-50亿美元,此外还有诺基亚、NEC、NTTDoCoMo等公司,这些公司的年销售额累计起来几乎相当于中国全年的GDP,研发人员多达5万名。在CDMA2000阵营中,也聚集了高通、朗讯、摩托罗拉、北电等公司,其技术积累及资金实力之雄厚不逊于WCDMA。
苦苦支撑数年之后,周寰于2002年初对外发出警告说:“再过半年到一年时间,大唐可能真的撑不下去了。”
由于TD-SCDMA标准提出较晚,所以,相比其他两个标准有着不可替代的频谱利用率高等优势。但技术出身的周寰明白,标准即便有再多优势,不产业化,也都是废纸一张。
TD-SCDMA提出之前,中国代表在国际电信会议上被别人讥笑为3S代表:见面smile,开会silence,最后sleep。那时中国人外语不好,话说不清楚,方案是别人写的,技术上插不上嘴,除了睡觉别无选择。周寰很自豪:“现在不同了。中国提出了一个世界性的标准,你不服,咱们坐下来论论,看看谁比谁强?”
但被欧美厂商控制的业界并不买周寰的帐,TD-SCDMA一直孤立无援,即便是国内的华为、中兴也是在WCDMA、CDMA2000上投入巨资进行研发,而不愿意对TD-SCDMA投一个子。
中国政府在3G政策上的表态,才使南方高科、华立、华为、联想、中兴、中国电子、中国普天愿意在2002年10月30日和大唐电信成立了“TD-SCDMA产业联盟”。但这些企业在表态时,依然强调他们只根据用户和市场的需求进行研发,而不会偏向哪个标准。
周寰的路还正长,但那是中国高科技企业实现技术跨越的必由之路。
李焜耀
李焜耀,1952年出生于台湾省苗栗县,其父是碾米厂老板,家中八个子女。他和许多出身贫寒的企业家一样,自小吃蕃薯长大,从读小学开始,就要帮助父亲舂米,即使是考入台大电机系后,李焜耀依然要在寒、暑假回家舂米。
李焜耀1976年加入宏基电脑,经历产品研发、生产制造、行销策略规划等工作,并晋升为宏基电脑副总经理,1991年转任明基电通总经理。明基电通于1984年成立,初期代工生产计算机主机与系统相关产品。1991年李焜耀先生接掌明基电通后,带领明基的发展方向由专业的电脑外设产品公司(Peripherals Expert)转型为通信与电子多媒体 (Communications & Multimedia) 的专业定位。
2002年6月17日,李焜耀在上海看到《商业周刊》全球“InfoTech100”排名将明基排在第十三时,他笑笑说:“把我们评得这么高。”
明基2002年的营业额将超过60亿美元,2001年为32亿美元,成长100%。这些数字被依然处于调整之中的宏基的旧同事们看到,个中滋味一定难以言表。
58岁的施振荣本来有三个接班人可选,最后落得分家接班的局面,是因为“林宪铭是老大,背负很大期望,但包袱也多。李焜耀是不听话的老二,上面管不动。王振堂则是没声音、功课好的老三,最后继承家业。”
李焜耀这个不听话的老二,于2001年12月5日苏州自创Benq品牌彻底单飞之始,就抱有超过Acer(宏基)之志。
那天的单飞仪式以紫色蝴蝶在乐声中翩翩起舞开始,那天的深夜,李焜耀坐在喜来登酒店的茶馆里,抒叹了一口气:“以前再好,都在蛹里面,现在总算化成蝴蝶,可以见世面了。”
了不起的施振荣知道李焜耀的志向,还帮助李焜耀实现了他的志向。2002年5月24日,施振荣将明基董事长的位置让给了李焜耀,并决定逐渐将宏基所持有明基股票降至三成,为的是,李焜耀的未来不会受宏基接班人王振堂的牵制。
施振荣深知李焜耀的脾气的“火爆”,1989年,李焜耀曾经因为看不惯施振荣大量使用从IBM、HP来的空降兵,出走过一次。1990年,施振荣从瑞士将李焜耀请回来的时候,李焜耀提出和宏基划清界限,自己单干明基。
李焜耀明白他能化蛹成蝶,全靠施振荣宽宏大量,但他又不能忍受施振荣总是站在大多数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要协调的东西越来越多,最后无法发展。
当李焜耀这样想施振荣的时候,施振荣却为李焜耀的未来担心。但此时的李焜耀已不再是13年前的李焜耀,他不再会受谁的气,不再会出走,他只会再加速度地往前闯。
当上明基董事长6天之后,李焜耀就出现在了纽约证券交易所,以友达董事长的身份敲响了友达光电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钟。友达是全球第三大TFT-LCD制造商,明基是友达第一股东,李焜耀于1996年的那次豪赌,使得它现在的营业额有1/3来自友达光电。
李焜耀加速与宏基帝国分离的第二个举措是进入通讯行业。他先做传真机,后做BP机,还做过无绳电话,都没有成功。1994年转到了手机上,辛苦耕耘5年,获得100多项专利,成为台湾唯一以自有品牌行销的手机厂商。以产量而言,明基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七大手机制造商,营业额占明基总收入的35%。
明基已经度过了同宏基“一荣共荣,一损共损”阶段。除了明基和友达董事长之外,李焜耀还是达方电子、达信科技、达宙系统通信、络达科技、达利投资等五个公司的董事长。在宏基的体系之外,李焜耀正在构造自己的企业帝国。
杨元庆
杨元庆生于1964年11月,祖籍浙江。现任联想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企业家协会理事及中国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89年应聘到联想集团,1991年出任联想集团CAD部总经理,1994年出任联想集团微机事业部总经理。1995年,杨元庆任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联想集团执委会副主席,成为联想集团决策层核心成员。2000年,杨元庆任联想电脑公司总裁。2001年4月,杨元庆接任联想集团总裁兼CEO。
2001年4月20日,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杨元庆从柳传志手中接过了272亿营业额8.6亿利润的联想,同时也接过了“贸工技”的“帽子”。
“贸工技”的提法源于1996年柳传志与倪光南决裂之后,据倪光南说,从创建计算所公司到1989年改名为联想集团,直到1995年为止,联想历来的口号都是“技工贸”,而非“贸工技”。
从中关村在世界计算机产业生态链的地位看,“贸工技”的提法的确符合联想当年发展壮大的实情。既符合实情又能否定倪光南,“贸工技”就被当作“发展战略”写进了柳传志的联想,但是在杨元庆的联想中,“贸工技”三个字已经不见了,改成了“高科技的联想”。
就企业形象而言,“技工贸”的联想显然要比“贸工技”的联想要好,联想创办之初,柳传志极力树立倪光南的形象,也是为了联想高科技形象考虑。“贸工技”是句实话,一语道破了中关村企业起家的玄机,但这句话现在却成为树立“高科技联想”形象的障碍。
2002年,杨元庆向研发投了8亿人民币,并保证在未来的三年之内,这一数字将达到35—40亿。但无论是2002年8月29日推出的联想万亿次计算机,还是以每年150多件速度在增加的技术专利,一时都无法改变联想“无技术,只会做贸易”的形象。
就现在而言,无论比研发投入还比业已具备的技术实力,联想在国内计算机公司之中都是最高的,其技术含量业已超过方正,但大家还是在说“方正有技术,可惜管理不行;联想没技术,管理很好。”惯性和对称思维极难纠正。
2002年12月3日召开的“联想技术创新大会”是杨元庆一系列摘掉“贸工技”帽子的举措之一。他那天信誓旦旦:“业内可以怀疑我们的技术水平,但是不应该怀疑我们坚持技术发展的决心。联想已经将创新写在大旗上,就要让技术创新真正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一点上,我不撞南墙不回头。”
杨元庆敢这样执着地赌是因为,联想一直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利润很好的健康企业。据其2002年11月12日公布的半年财报,其半年利润业已达到5.242亿港元,比2001年同期增长16%。挣了钱,当然想好怎样花。在杨元庆看来,大笔资金投入研发恰恰是为了不冒风险。2002年7月,杨元庆告诉本刊:“将钱投在技术和新业务开拓上,联想将来的业绩才有保障,否则,只能将命运寄托在市场好,一个产品打天下增长很多年,这不现实。”
有人劝杨元庆学DELL,只做PC,杨元庆不敢。没有核心技术在手,只做一个产品太危险了。2002年是联想“多元化”元年:2002年2月27日,在北京发布联想手机;3月21日,在香港宣布收购汉普进入IT管理咨询业务;5月18日,在上海宣布联想消费IT战略,决心用五年时间打造出一个崭新的数码帝国;6月7日,发布了联想服务品牌——“阳光服务”;12月18日,斥资2.2亿港元收购中望进军电信系统集成服务市场。这是联想继入主汉普,携手智软,助力数字通州,签约浦发之后在IT服务领域的又一重大举措。
从未来看过来,联想在柳传志手中只是完成了草创与资本的原始积累,杨元庆正在将联想做厚、做强。
所以,在2002年12月12日举行的联想圣诞晚会上,柳传志高兴地当着600多名各界来宾的面夸赞“元庆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随时间的推移,当新煮熟的喷香米饭从锅里盛到碗里,并端到桌上的时候,投资人一定会感到格外高兴。”
郭 为
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总裁兼CEO。负责集团发展战略的制定、公司整体运营和内部管理工作。
1988年获得中国科技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同年加入联想集团。在联想工作的12年间,对联想集团的发展做出过突出的贡献。2000年联想集团分拆后,郭为担任神州数码的总裁,带领着他的团队开始重新创业,努力打造中国IT服务的第一流品牌。
曾获中国科学院中青年突出贡献奖、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首届“ 北京优秀青年企业家”金奖、第五届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等多项荣誉。
2002年12月14日,香港会展中心。站在两天前联想举办圣诞晚会的同一处地方,郭为在向前来参加神州数码圣诞晚会的宾客们举杯。
既然全国人大周光召副委员长、中科院路甬祥院长两天前出席了联想的圣诞晚会,郭为就有办法让他们同样光临神州数码的圣诞晚会。
进联想比杨元庆早,离柳传志比杨元庆近,提升比杨元庆快的郭为,在1996年联想PC取得中国市场第一之后,就一直在与杨元庆赛跑。赛到2000年,郭为的一个副总劝郭为:“咱们自己和自己比,挺好的,干嘛一定要和那边比?”看着杨元庆连年翻番,郭为一直憋着一口气,直到2001年8月,和联想彻底分家之后,郭为依然对本刊说:“三五年后见分晓。” 郭为一辈子都无法摆脱联想和杨元庆情结,除非有一天,神州数码超过了联想,他超过了杨元庆。
但这一天在看得见三五年内不会出现,因为神州数码现在和联想之间力量对比相当悬殊。从最新公布的财报看,联想2002年半年营业额达104亿港币,纯利润5.242亿港币;神州数码半年营业额为57.9亿港币,纯利润只有0.895亿港币;从最新的市值看,2002年12月21日联想市值202.8亿港币,神州数码市值只有21.47亿港币;从所持有的现金看,联想也是神州数码的近10倍。
在中国IT企业还不掌握核心技术的前提下,郭为看到了多元化的必然性,杨元庆当然也看到了。在一次媒体见面会上,郭为告诉本刊:“台湾IT企业多元化有基础,他们产业门类齐全,产业链完整,可投资方向很多,但是在国内,就那几个挣钱的地方,大家都看着呢!”
所以,在2002年,我们看到了非常多的“兄弟”之争。联想买汉普挺进ERP实施市场,神州数码联手台湾鼎新,不仅实施,连开发都做。杨、郭分家之前,柳传志将主板给了杨元庆,将系统集成给了郭为,所以,在以系统集成为基础的IT服务业上,郭为本应占有先机,郭为也正想通过这张好牌将神州数码从分销公司顺利转型为IT服务公司(最新的财报显示,神州数码分校营业额占84%、IT服务占14%、网络产品占2%),但是,杨元庆一样看好这块市场,“服务的联想”已被写进了联想发展的远景,所以,联想愿意斥资2.2亿港币收购中望进军电信系统集成服务市场,此前,联想业已入主汉普,携手智软,助力数字通州,签约浦发,大有取而代之之势。郭为不全是守势,神州数码于2002年11月4日推出的网络PC,虽然无法与联想PC形成正面竞争,但也算是对联想频频侵入自己领地的一个还击。
不是郭、杨喜欢兄弟阋墙,而是他们都要发展,而对中国IT企业而言,能做的事情就看得见的那几样,一来二去,就撞车了。
分家之时,为安抚股东,柳传志曾经主持郭、杨立下了一年之内不竞争的君子协定,这个君子协定的时限之所以只有一年,是因为大家都明白,随着时间推移,双方之间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而不会舒缓。这是因为在中国IT企业中,像神州数码这样年营业额过百亿、利润一两个亿,并保持持续盈利的健康企业并不多。在中国IT企业家中,像郭为这样有勇、有谋的帅才也不多。无庸讳言,神州数码在未来将是联想在国内最大的竞争对手。
杨元庆自1994年接手联想PC之后,其发展像用计算器一样算得精确,没有任何大的闪失,即便在最近两年的IT寒冬之中,杨元庆也将他的发展布局保护的很好,使得郭为不仅在分家之前,没有任何机会,在分家之后,也鲜有机会。杨元庆手上的资源是郭为手上的10倍,而且拥有联想的品牌。郭为的战略即便再优化,但品牌总要积累、队伍总要培养。至少在看得见的三五年内,有杨元庆,郭为只能称第二。
张旋龙
张旋龙46岁, 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兼总裁, 方正数码(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 北京北大方正集团公司公司董事兼副总裁。是方正控股有限公司的创建人之一。早在1980年就开始在信息产业发展, 协助父亲成立并经营香港金山公司, 出任总经理。 后来成为到中关村去经营计算机生意的第一位香港商人。
2002年7月26日,当上方正控股董事会主席的张旋龙对前去采访他的记者说:“王选并没有完全离开方正,作为集团的董事和方正控股的首席科技顾问,他依然是方正事实上的精神领袖。”“本来也没有什么,突然间有100多个记者给我打电话,使我压力特别大。大家都把我和王选比较,其实是不能比的!我1992年进方正,一直跟着王选,直接对他负责,可能时间比较久,学到很多东西,很多同事开玩笑,轮也要轮到我了!”
张旋龙为人之圆润是他这么多年来在中关村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张旋龙另外一个优势是审时度势。在四通最高潮的时候,他和万润南合作Super PC;在求伯君最能干的时候,他投资求伯君做WSP;在方正最鼎盛的时候,他融入了方正,帮助方正在香港上市;在联想走强的时候,他将金山卖给了联想。
但是这一次,从王选手中接过方正,并非审时度势之举。方正控股2002年上半年又亏了5450万元港币,这已经是第四次报出亏损的消息了,此前的2001年亏了3.83亿港币,1999年亏了2.23亿港币,1998年亏了1.65亿港币。
局面于斯,以张旋龙惯常的做法,他早应该抽身而去了。早在1999年6月,方正集团董事长张玉峰坚持收购奥德的时候,张旋龙就卖光了自己手上的所有方正股票。那天,在讨论方正收购奥德的会上,张旋龙一直没吱声,张玉峰主导性意见发表完,说:“张旋龙,你还没有发表意见呢。”张旋龙说:“我有什么办法啊,第一、我是小股东;第二、你们都同意了,我只好少数服从多数。”方正股票4块多的时候,张旋龙没卖过,此时,方正股票1块多,他全卖了。
王选加张旋龙最终驱逐了张玉峰加渠万春,但是,张旋龙从此也在方正的关系图中越陷越深,当初坚决反对渠万春,原因之一是为了保住自己请来的给方正治病的李汉生,那时,渠万春以方正第二大股东身份要做李汉生领导,李汉生坚决不服。
但是,在张旋龙接班之后的2002年8月,李汉生终于从北京方正数码有限公司总裁的位置上辞职,此前,李汉生已经从方正电子总裁的位置上被王选的得意门生肖建国取代。
现在的张旋龙已经不再是中关村第一商人,他已经不能再以商人的精明逻辑做事情了,他已经和太多的是是非非捆在了一起。现在他只能和方正更加紧密地绑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尽管他手中已经没有了方正股票。
张旋龙将希望寄托在将方正控股分拆在马来西亚、日本等地上市。2002年4月于马来西亚股市进行的200万股首次公开认购中获5.5倍超额认购, 创下马来西亚股市新上市公司IPO最高超额认购记录。2000年,在张旋龙的运作之下,日本软银投给日本方正1000万美元。当时,日本方正的估值高达7000万美元。
张旋龙对方正的第一个贡献是使方正在香港顺利上市,第二个贡献是开拓了方正的海外市场,所以,张旋龙时代的方正必将是国际化加资本运作的方正。
代表北大利益的方正集团董事长魏新被称为北大校园内的“资本家”,是资本运作的高手,在资本运作的方向上,他和张旋龙不会有分歧。
但是,2002年9月传出的方正申请2亿元贷款被中国银行拒绝的消息,让业界更加担心方正的前途。据报道,拒绝给方正集团继续贷款的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方正人事变动过于频繁,二是方正最近的一些收购明显偏离主业。
但是方正毕竟是北大的方正,尽管经历了多次变故与亏损,它依然有着其他公司所无法比拟的资源与优势。北大和国家依然会给它很多起死回生的运作空间,这大约也是张旋龙愿意执掌方正的一个重要原因。
1984年冬,走到中关村的土路上闯世界的28岁的张旋龙不见了,2002年冬,46岁的张旋龙一脸疲倦。18年过去,比从前,他多出了许多金钱与地位,也失去了很多自由与快乐。他还搏,用的依然是他的人品、为人、关系、圆润、胸怀。他相信,只要他人好,他还会成功。
唐 骏
唐骏现任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全面负责微软在中国的业务和运作。唐骏同时兼任位于上海的微软全球技术中心的总经理一职,继续负责管理微软公司全球技术中心和微软公司全亚洲区13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持的业务。
唐骏1962年生于江苏常州。分别在中国、日本和美国获得过物理学学士、电子工程学硕士和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于1994年加入微软公司,担任微软总部Windows NT开发部门的高级经理。他所领导的部门成功地设计,开发并发布了远东版(包括日文版,简体中文版,繁体中文版和韩文版)Windows NT 3.51,NT 4.0和Windows 2000。
2002年4月22日,上海,微软第一届亚洲MVP峰会。40岁的唐骏一跃跳上中心舞台,铿锵有力展开他的演讲。他演讲的表情和姿势和此前演讲的二十多岁的微软技术人员没什么不同,都充满了微软式的激情与夸张。
从2002年3月26日走马上任到现在,只用几个月时间,唐骏就已成为业界最知名的CEO之一。这当然和他外露的性格有关。他总喜欢用他的情感去感染别人,他认为他能做到。
唐骏肯定会比他痛苦的前任们好过,原因不在于他比他们更韬光养晦、更老谋深算,而在于唐骏发展的基础比他们中任何一个都好。
2002年6月27,微软同国家计委签署谅解备忘录,在备忘录中,微软承诺在软件出口、投资、人才培养、技术开发等方面帮助中国,所帮项目涉及总金额超过62 亿人民币,其中仅软件外包合同就达7亿美元之多。
尽管标新立异者此时又在煞有介事地提醒全国人民注意“微软阴谋”,但中国政府始终清楚中国软件企业离和微软竞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微软“阴谋消灭”的对手也不在中国,而中国自身的利益在于“市场换技术”,先赶上印度再说。
中国信息产业部一位负责软件产业政策规划的官员告诉本刊:“微软花1000万美元请麦肯锡所做的《中国软件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除措辞上有问题外,其实说的都对。”微软的确是垄断企业,但这和中国没太大关系,中国尚不存在一个软件企业具备挑战微软的实力,现在没有,可以预计的三五年内也不会有。WTO之后的中国政府会采取更加务实的态度面对跨国企业,而不会仅仅将他们当作来抢夺中国市场的对手。
唐骏的前任们一个个黯然而去,都与业绩有关。不是微软产品大家不愿意用,而是因为大家不愿意支持正版。唐骏的前任们为此“怒发冲冠”,亲自领衔去打盗版,以为这样可以增加正版的销量。但聪明的唐骏知道,盗版率的下降和整个气候有关,微软一家急也没用。
唐骏的策略是合资。在上海合资微创之后,微软又在北京合资了中关村软件。唐骏明确表示,微软不擅长做合资企业,微软看好一个企业会直接买过来。“但在中国不同,投资是表示友好的一种方式。因此我们在中国的合资一定是与政府来做,不会与私营企业来做。”微软在中国的战略与其他地区完全不同,在全球范围内,微软在中国的合资企业最多。
唐骏的另外一手是合作。2002年7月开始实施的“春耕计划”将招募经销商2000家。唐骏的如意算盘是,只要遍布在全国各地的微软渠道有钱赚,微软就有钱赚。唐骏不愿意亲自带着工商局到中关村去查盗版,但他的经销商为了自己的利益会去那样干。唐骏告诉本刊,在他的任期间不会“过分”地打击盗版,他认为,“过分地强调盗版并没有什么用,只会导致不必要的反感。”
唐骏的“功夫在诗外”,他不用必担心中国用户是否喜欢微软的产品,他只担心中国业界是否喜欢微软。
周鸿祎
周鸿祎1995年毕业于西安交大管理学院系统工程系,获硕士学位。毕业后就职方正集团,先后担任程序员、项目主管、部门经理、事业部总经理、研发中心常务副主任等职。周鸿祎于1998年10月创建3721公司并在同年推出了3721网络实名的前身——中文网址。周鸿祎现任3721公司总裁。现在,3721公司首创并推广的网络实名覆盖了99%的中国互联网用户,日平均使用次数超过3000万次,3721网络实名同时致力于为企业信息化提供基础服务,目前拥有25万家企业客户。
2002年10月31日,微软于北京宣布与3721结成战略联盟,在IE中直接支持3721网络实名,以便使中国用户今后无需下载任何软件,就可以使用中文访问互联网。这之前,微软透过Realnames支持以官商自居的CNNIC实现这项服务。微软称,这次改弦易辙是因为它在全球只会选择最强大的厂商作为合作伙伴。
至今无法忘记,1998年周鸿祎说起3721计划时的惶恐,他怕CNNIC将他“灭了”,CNNIC此前已经将做中文域名的中西公司,扼杀在了摇篮之中。
3721网络实名的想法很好,但在传统的思维里,这样的事情只由政府或者微软来做,无论如何1998年10月才刚刚成立的3721是干不了这种事情的,让全国用户都下载一个不知名公司的客户端,谈何容易?
在那时,即便周鸿祎自己也不能自信,他曾不只一次地对本刊说:“实在干不成,3721还是一家有技术的公司,去干系统集成,也能挣钱。”尽管这样想、这样说,但周鸿祎一刻也没有停止前行的脚步。在很大程度上,周鸿祎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就在3721好不容易积累够了足够多的用户量,可以向企业用户收取注册费时,CNNIC从斜刺里杀将出来。周鸿祎避免将自己产品叫“中文域名”,就是怕和CNNIC的中文域名冲突。CNNIC自己的“中文域名”没有做起来,反观3721的网络实名大有钱赚,就要来分一杯羹。
连以官商自居的CNNIC都看好3721网络实名,周鸿祎暗自得意,但CNNIC在合作之中的出尔反尔,最终让周鸿祎出离愤怒了,CNNIC最终弃3721,和微软支持的Realnames合作“通用网址”更让周鸿祎怒不可遏。没有任何背景的周鸿祎和官商自居的CNNIC在新闻媒体上“大打出手”之后,又和CNNIC到信息产业部“评理”。得罪并“打翻”CNNIC之后,周鸿祎开始问自己:“以前为何要那么怕CNNIC?”CNNIC想借助Realnames的IE直接支持打败3721的梦想,随着Realnames 于2002年6月28日破产而破灭。
对内“剿杀”CNNIC“通用网址”的同时,周鸿祎积极参与国际互联网标准的制定和维护,在IETF第53次大会上,根据3721的提议,第一次采用中文汉语拼音——“CENG2”命名了网络实名标准内部工作组。这个内部工作组的成立,反映出3721在网络实名领域的领先地位。2002年12月16日,3721又与雅虎达成重要合作,在雅虎中国网站的搜索引擎中集成“网络实名”技术,使得3721的国际化步伐又往前迈进了一步。
3721已经开始盈利,这之前,在互联网上,还没有中国公司靠标准盈利,3721是第一个,这也是2002年4月22日日本JAFCO向3721投资近一千万美元的原因。3721接受日本第一大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当然不全是为了钱,3721看中的是JAFCO能将3721带进广阔的日本网络寻址市场。
CNNIC去了,周鸿祎下面的敌人是百度李彦宏的搜索引擎,另外,他还要防着微软“釜底抽薪”,谁让周鸿祎要做那么大。要做大事,腹背受敌的时候就多。
丁 磊
1971年10月生于宁波。1993年毕业于中国电子科技大学。1993年到 1995年在宁波电信局工作。1995年到1996年,服务于 Sybase广州公司。1996年到1997年在广州飞捷公司任职。1997年,创办网易公司至今。现任网易首席架构设计师。
整个2002年,丁磊和2001年一样,绝大部分时间都躲在广州。北京对他而言,早已失去了1999年的温情脉脉。假账、摘牌、高层动荡、被收购传闻以及更多的同行间的相互诋毁,使得丁磊实在有些烦了,用他学的一句北京话概括,就是“咱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躲在广州的丁磊深入简出,埋头做短信和网络游戏,这两项业务的成功使得网易于2002年6月底,率先实现盈利。股票从长期的一美元以下的垃圾股飙升至现在的每股12美元,市值冲至3.719亿美元,超过了新浪的2.916亿和搜狐的2.150亿(2002年12月24日数据)。丁磊的个人财富也升至16.29亿人民币,这个数字可排福布斯2002富豪排行榜第27位。
两年前,丁磊走进Fishman 只有12平方米“天下”小屋的时候,Fishman他们还在拨号上网,那时没人觉得“天下”游戏会对网易有什么用,但丁磊立即决定100%地收购“天下”。尽管后来的《大话西游》基本上没用“天下”基础,尽管“天下”的人后来大多追随Fishman创业去了,但丁磊依然认为收购“天下”很值。“多多少少有些帮助。网易在此之前根本不是游戏公司,能在18个月中,做出大家喜欢的《大话西游Ⅱ》,网易还是消化吸收了‘天下’的很多经验和基础。”
2002年底的丁磊能够如此评价他人,是一大进步。从四年前,他成名的那天起,他开始一天比一天地看不起人。生于70年代的丁磊的确有资格看不起与他同辈的人以及他的长辈,但是他这样做并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失去了更多人对网易的帮助。
丁磊是个聪明人,骄傲的他现在骨子里可能依然看不起人,但他已经学会了掩饰。他尽量低调,尽量不和媒体接触,他知道,自己太嫩了,远不及久于江湖的记者老谋深算;他清楚,网易根基还很脆弱,经不住媒体将网易缺点放大摆在众人面前看。
丁磊已经将雷军推荐给他的《非常营销》看了三遍,并买了20本分发给管理层,让他们仔细阅读。“这本书看得太晚了一点,但它也是2002年9月才出版啊。”丁磊称,他最认同书中第三章第一页所说的“诚实”二字。丁磊称,他以前办网易将创新摆在最前面,现在,他将诚信摆第一位,务实摆在第二。《非常营销》讲的是杭州娃哈哈卖水的故事,深受这本书影响,丁磊现在觉得做什么并不重要,做什么都能成功,关键要看怎么做,关键要看是否诚实。
但是,在诚信问题上,周卓林的股份问题却一直是广州同行诟病丁磊的一个重要题材。周卓林是网易创始人之一,丁磊曾经答应给周卓林30%网易股份,后来周卓林离开了网易,再后来,周卓林又回到网易,再后来,周卓林又离开了网易。这进进出出之间,周卓林也就丢失了他在网易的股票。
至于网易“假账事件”是“空降部队”干的。“上市成功,我觉得自己也用不着操那么多心,回家做股东就行了,所以,放松了监管。”“用‘空降部队’是想走捷径,我们吃了亏,付出了代价。”2002年,丁磊既不是董事长也不是CEO,但“我将网易reset了一次。”
当丁磊知道网易短信在有意无意地欺骗用户之后,就要求部下将多收费的“陷阱”全部取消。有投诉的,就处理,并给用户一些补偿。
基于这些,丁磊认定网易是做长线的。丁磊现在想得最多的是怎样使网易长治久安,正在学MBA的丁磊认为,策略之下是结构,结构之下是员工。对于短信的成功,他认为只有他前面30%的功劳,后面70%是员工在一个比较好的体系下完成的。
丁磊在认真地学怎样当一名企业家,但是他的过人之处决不在于企业管理。他是个Internet小子。中国互联网上,第一个中文搜索引擎、第一个免费邮箱、第一个大容量免费个人主页基地、第一个免费电子贺卡站、第一个网上虚拟社区、第一个网上拍卖平台都和他相关。丁磊对Internet技术与市场的感悟能力中国第一,他的这个优势掩盖了他青春的稚嫩与不足。Internet感悟能力不仅在中国稀缺,在世界也稀缺,所以,市场给了丁磊很高的回报。这是公平的市场法则在起支配作用,并非丁磊一直在走运。
丁磊不仅不可能卖好水,就是做个普通技术人员,都未必出色。没有Internet,他什么都不是,有了Internet,他就是丁磊。
陈天桥
陈天桥,盛大网络总裁。1999年9月,陈天桥投资建立了STAME.COM和当时中国最早的虚拟社区之一——“归谷”(Home Valley),并获得注册用户数百万,每日平均浏览量600万人次的卓越成绩。2001年,盛大网络宣布正式进入互动娱乐企业。在陈天桥的带领下,盛大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多同时在线用户数的网络游戏运营商,目前的注册用户近六千万人,同时在线人数超过60万人,实现月平均销售额数千万元,在中国拥有65%以上的市场占有率,成为中国互动娱乐产业的领军者,被国外媒体誉为世界三大网络游戏运营企业之一。韩国最大的专业媒体《电子报》称陈天桥“改变了历史”,全世界最大的游戏大会东京GAMESHOW专门邀请陈天桥作为大陆游戏产业唯一代表在大会上做主题演讲。陈天桥被称为中国最早的互动娱乐产业的创业者之一。
1973年5月出生的陈天桥只用一年时间就使自己成为亿万富翁,而且都是现金。1993年,他以上海市唯一的“优秀学生干部标兵”称号从复旦大学经济系提前一年毕业,进上海陆家嘴集团任董事会秘书。正当他多年追随的上司将要进入政府大展宏图时,陈天桥说了句“那不是我的理想”,就离开了。
1999年9月,“门户”在中国方兴未艾的时候,陈天桥投资50万元创办了专事网络动画社区的盛大。盛大很快得到了中华网300万美元的投资。但是,像所有追求访问量的网站一样,盛大发展到2001年六七月份处在了半死不活状态。就在此时,陈天桥在上海动画协会见到了韩国游戏协会代表团,其中的ACTOZ公司问陈天桥是否有意花30万美元拿下《传奇》在中国的独家运营权。陈天桥看不懂韩文,他连接到《传奇》意大利服务器,玩英文版,品评这款游戏。尽管网络速度很慢,一步一顿,但陈天桥还是当即判定《传奇》尽管外面“烂”,但实质是杯“美酒”,越玩到后来,越欲罢不能。
陈天桥向中华网请示运营《传奇》,中华网不同意,让陈天桥继续做访问量,陈天桥说了句“那不是我的理想”,就请求中华网撤资,给他留30万美元,让他继续运营《传奇》。此时的中华网对陈天桥也失望了,正想少损失一些,就同意给陈天桥留30万美元算是购回了他在公司所持的股份。
陈天桥在中国运营网络游戏并不算早,此前华义的《石器时代》已经占了整个网络游戏市场的50%。所以,当陈天桥杀入网络游戏时,无论是竞争对手还是合作伙伴都认为陈天桥不会成功。陈天桥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向不愿意销售《传奇》的渠道证明“即便《传奇》是款烂游戏,盛大也是一个好公司”。
陈天桥所使用方法在别的行业看来并不先进,但是当他将“海尔式的服务”引入将网络游戏业之后,那些将网络游戏当项目做,整天想着挣笔钱就走的竞争对手,就没办法再和他竞争了。
截止2002年10月,《传奇》同时在线人数已突破65万,2002年6月新引进的《疯狂坦克II》同时在线人数也突破10万。盛大每日进账百万元。
2002年11月20日,10多家韩国游戏厂商开会讨论怎样对付中国的盛大。原因是盛大太大了,占到中国网络游戏市场的60%到70%。如果盛大压韩国游戏的价,它在中国就很难卖上个好价钱,即便有别的运营商愿意高价购买,但在盛大的市场壁垒面前,也很难出好的业绩。总之,过于强大的盛大有损韩方的利益,所以,韩国网络游戏公司要专门成立一个行业协会用以协调盛大问题,防止盛大对他们各个击破。
惹得陈天桥和韩国人翻脸,不按时上缴运营费的原因是,2002年9月,由于韩方管理不善导致《传奇》源码泄漏,使得在中国出现2500家网吧非法架设服务器,每月给盛大造成上千万元的损失。陈天桥第一要求韩方道歉,第二要求韩方赔偿,第三要求新版本。韩方说:“泄漏,我损失也很大,我凭什么要赔你?”正当陈天桥等着韩方尽快提供升级版解决“私服”问题时,《传奇》的升级版又泄漏了。征得韩方同意后,盛大在最新的泄漏版本之上,进行加工,于2003年1月1日,推出了所谓的《传奇》升级版。
陈天桥对本刊说:“他不能让韩国人骑在头上拉屎。盛大一定自己开发游戏。”韩方警告陈天桥:“盛大要做游戏,是典型的霸道表现。” 陈天桥明确地告诉韩方:“盛大一定会做,如果因为盛大自己做游戏,韩方联合起来不给盛大游戏,我倒要看看,最后,是我离不开你们,还是你们离不开我?”陈天桥称,他都想好了:“引擎可以到海外买,韩国的很多引擎也是从海外买的;中国美工不错;游戏对编剧要求不高,能玩起来就可以,而且,中国文化在这方面也有足够的题材。”
陈天桥感觉最难的是游戏的整体策划,就是游戏的配平问题,但陈天桥自信盛大业已积累的65万人在线经验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尚不到30岁的陈天桥不打算赚了钱就走,所以,尽管盛大每月的进项几千万元,他依然积极地在同香港汇丰银行谈融资。陈天桥的目标不是世界最大的网络游戏运营商,而是网上迪斯尼。陈天桥敢于做这样的梦是因为他选对了行业:中国有世界最多的人口,互联网是世界最具变数的行业,这两个时势造就了今天的英雄陈天桥。
陈天桥还能不能继续成功,首先取决于他能不能分清楚,是网络游戏造就了他,还是他造就了网络游戏。尽管现在已经到了没有《传奇》,网吧和软件分销渠道就没办法赚钱的地步,但陈天桥依然不能认为他能主宰什么,谁也无法主宰时事。
来源:DoNews
作者:刘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