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和真实:刘韧谈采访与写作

Author: 刘韧 | Created: 2018-06-23

本文是刘韧2008年人物故事采写讲座的笔记。笔记作者不详。




我是如何采访的:一定要问细节


我要去采访杨元庆,我第一个问题就会问他,以前你的英文单词是多少,现在是多少?用这个作为文章的开头就很好。你在纽约的房子有多大,是不是比北京的大?这样问他才能问出具体的东西,这些才是读者最想知道的。文章中出现很多类似的细节,读者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阐述他的评论和表达他的立场,这是记者的任务。如果你的文章只传达了他的看法,杨元庆只会怎么有利于他自己怎么说,那些逻辑根本就是假的。根本不是事实,或者不是基于事实的逻辑,这些都是他硬加上去的逻辑,这样的逻辑根本没价值。


我一个朋友,非常聪明,他象棋非常好。有一天,他给我讲围棋,讲了半天,头头是道。后来他告诉我,其实我不会下围棋。他说,“你要到我这个境界,讲什么棋都无所谓”。就是他那个逻辑已经到那个地步了,讲什么三天三夜都没问题,头头是道。这个道理就和杨元庆讲怎么整合一样,没用。你就讲一些事实,读者自然会得出一些结论。


我采访过杨元庆好几次,我问得他都烦。问题很具体,比如,我问他,你和柳传志分家的那一天,你们在哪个饭店谈的?你几点钟去的?是你先到的还是他先到的?怎么说的?怎么开的口?最后走的时候谁送谁?我都要把这些事情问清楚啊。我问的为什么整合,和他说的为什么整合,和别人猜为什么整合,没有意义。通过谁先到的可以看出谁更重视,谁更担心、忐忑不安。进去时的心情怎样?出来的时候心情怎样?他可能不说,或说不清楚,但是你一定要问。如果能问到那是最好的。这才是好问题。


一定要问细节。我们知道一个人,比如一个农民,他来骗你说他是搞投资的,通过握手就能知道是假的。大人物的细节都是有用的细节,关键时刻的细节都是有用的细节。我还清楚记得联想散伙时,在翠宫饭店,我那时只做一件事,至于柳传志等我根本不看,只看两个人,一个是杨元庆,一个是郭为,看他们俩的表情。杨元庆意气风发,和小马哥似的,把风衣一抖,往身上一披,志得意满,趾高气昂的,很多记者拿相机追着他拍,一直追到电梯口,杨看到我在旁边看他感到不好意思,脸色有点变。那时他的却有点“作”,就故意摆出那种气派,像拍歌星一样,大踏步走到电梯里,其实他该在电梯口和记者说两句。我看到他的脸色有点变也走开了,在人家正高兴的时候,不能给他添乱。郭为当时就强装欢笑。


杨元庆比郭为业绩好。其实人应该干一件成长的事情。做PC就是比卖PC利润高。98年PC一年大约就能卖20多万,到2000年时一年能卖好几百万,PC销量成倍的猛翻。所以,大成功是运气,小成功是可以算出来的。所以杨元庆那以后就被冲昏头脑,什么“技术联想、服务联想……”四个整合联想全部失败。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媒体报道的联想,都不是真是的,都是柳传志逻辑的联想,是杨元庆逻辑的联想,所以非常不真实。


当记者,问问题时要问到对方烦。你提供的是不是事实,这是评价记者好坏的唯一标准。这满纸都是被人误导的东西,你提供的应该是事实,而不是逻辑。




如何写作:“不要把你的文章太当回事儿”



这篇文章要改的话,就先把他缩写成2000字,这是《中国企业家》不愿做的事情,但是我可以说,这是“皇帝的新衣”。很多杂志现在就觉得越长越深入、越深刻,不是这样的。我觉得这是互联网对杂志的冲击之一。这篇文章如果两千字,看得人会更多,事实会更多一些。


我的一个朋友,是社科院研究神学的博士,很有学识的一个教授,但是不会写文章。有一天我告诉他,你不会写文章是因为你太把自己写的文章当回事儿了。他写文章时恨不得沐浴三天,十个月不吃肉,开头一定要语不惊人死不休,要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文字。我说你就把你要写的东西说出来就好了。后来他和李泽厚有一个对话,出版社整理出来出了一本书,就是一个录音整理,卖得很好。好文章就这么回事儿。


你要做一个好记者,就老老实实地当一个记者。你要是既想当官又想当个好记者,那是不可能的。做记者非常辛苦,说实话我写大文章的时候,一个星期和“闭关”似的,什么都不想干,写得头昏脑胀的,也不想和人说话,每天都在想这句放在哪儿,那句怎么放。我写不下去了,就从头看一遍,一遍一遍“顺”。写文章永远只能到写到80%的地方,永远不能写到最好。


写人物的文章,就是特写+特写+特写。一定要有细节,没有细节,就都是瞎掰的。当你知道几个细节的时候,你就通过这些细节知道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了。比如,你看《色·戒》,当你看到王佳芝拿到戒指放走那个人时,你就知道她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当那个男人给她那么大的戒指时,什么民族大义的都忘了。当你不知道细节,听他讲逻辑时,你永远看不出来他是什么样的人。当杨元庆在台上发表演讲时,讲联想怎么走出去时的那个他,能反映出他的性格吗?你只有从细节里才能知道他的性格。在你不了解他的性格时,你通过什么知道他,怎么能把他的灵魂写出来?


从没接触过的人,你接触他第一眼,怎么能知道他?我给你举个例子,我去采访海信的头儿,他那天感冒,就拿着纸在我面前擤鼻涕,我就觉得他是个很朴实的人。还有一个细节,那天我也有点感冒,也擤鼻涕,他就问,哎,不是我传染给你了吧。我就觉得他是个很厚道的人。所以这个人给我讲的东西就挺靠谱的。所以我告诉你,你要会看细节。一个好的记者,应该是个好的观察者,比如领导在那里喝水,水都凉了你都不知道给他倒,你的观察能力也太差了吧。你的细节能力要很强很强。我接着讲海信,他一讲他的儿子、他的家庭的时候,他的眼泪汪汪的,我觉得不应该了,说明他的家庭发生了很大的问题。后来我问了人才知道,他的家庭非常不幸。只要他进入那种状态,有时他也“搂”不住的。比如柳传志,他给我讲他从研究所带出来那几个人,除了一个人,其他人都是没用的。


一个记者要是没良心,他比一个说谎者说的话还要不知不觉。你会不知不觉帮坏人做许多事。所以你要做个好记者,做个有良心的记者,就多读读东西吧。




“记者要做一个记者能干的事儿,不要做一个思想家能干的事儿”



你采访一个大人物,有时太把他当回事儿,就一定想要问出个大问题。比如杨元庆会想,我会几千个英文单词和整合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他会瞧不起你,管那么多呢,你要对你的读者负责,而不是对他负责。这篇文章如果起个题目“杨元庆词汇量从几百升到几千”,点击量一下子就升上去了,因为你提供的这个是事实。举个例子,我最近写的Donews的编辑方针:


1、编辑间不统一思想,刻意培养、培植不同文化背景和利益、立场,以便对冲各种编辑和表述,使新闻更接近真实和平衡。


CNN有一个规定,他的编辑、记者里有多少黑人、西班牙人、华人要成比例的,因为他们的文化背景不同,他们的选择是不同的。新闻最重要的是平衡。有多少穆斯林,他的新闻才不至于太抨击穆斯林。


2、将选择交给读者。


将选择和判断交给读者,你提供事实就可以了。


3、同情弱者,警惕权利。


所有权力都是罪恶。


4、分开观点和事实。


观点是观点,事实是事实,观点和事实在同一篇文章中要分开。在美国的一家大报,他的记者部和评论部不是从一个门里进出的,怕互相影响。这点非常重要。


5、坚持简短,直接,准确。多用细节,多用原始材料。


简短就是把废话都删了。


直接是不绕,讲什么事就是讲什么事,不用赋、比、兴。多用细节,多刊登历史材料。比如你能找到当年联想谈判的原始材料,那会非常牛逼。如果能找到修改稿,那会更好。


6、避免提到自己,删去公理与常识。


公理与常识,这不是新闻要提供的。


减少形容词,因为形容词不准确。


减少倒装,多用短句,减少错别字。


杂志和报纸唯一的区别是杂志的故事更多一些。可写故事一样啊,你连写好新闻的能力都没有,你能写故事么?当个好记者不容易啊。你要能提供原始材料,很多记者都是坐而论道,记者要做一个记者能干的事儿,不要做一个思想家能干的事儿。


作者:刘韧


Publish: 刘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