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刚失眠

Author: 刘韧、张永捷 | Created: 2018-06-07

(原中软总经理王志刚)

本文写于1997年。


王志刚, 中软总经理。1957年10月15日生于安徽定远。1982年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信息论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82至1996年,在电子部28所工作14年,历任28所副总工程师、副所长等职。1996年10月出任中软总公司总经理。


国家多项国防重点工程的主要技术负责人和国防预研课题的研究组长,获国家多项奖励。


擅长大型信息系统工程总体设计、软件工程、系统分析与建模、仿真试验、可靠性理论等。


刚过40岁生日,身体很好,过去从不失眠的王志刚走马上任中软总经理后,开始失眠了。


失眠是因为中软总经理王志刚才干了一年零一周,还能不像早先在28所做军工研发那样自如地处理现在手上遇到的难题。军工研发王志刚做了14年,什么事情心里都还算有数,该睡就睡,在机房也能睡得着,眼一睁再去调程序。


王志刚过去所要面对的事情不可谓不惊心动魄。飞机飞出去,舰艇驶出去,“突然发现系统不行了,司令员就站在后面,汗哗一下就下来了,我们有几个同事就死在了现场,太紧张了。”但这毕竟是王志刚所熟悉的,而市场经济对他来说却是陌生的,所以心里没底,这个底一方面是要具备知识,另一方面是要有市场经历。“老搞市场,大风大浪见过,情况有多糟,人家都不在乎,我不行。”


需要迅速转变自己的王志刚,原来在电子部28所“主要精力就是干活”,组织人完成国家重点项目。市场也考虑,但比现在少得多。现在必须考虑清楚,怎样激发大家的积极性?怎样把人员配备好?怎样在产品、机制方面更加适应市场需要?王志刚在28所也学过“以市场为导向”,但那时的王志刚从来不曾实践过以市场为导向。而现在王志刚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必须是市场,市场决定内部组织,决定眼前利益和长远的发展,市场还逼迫你时时做出非此即彼的抉择。而市场是什么?想必做市场的人也未必明白,更别说做了14年研究的王志刚了。


中软总经理的位置要求王志刚清除14年来培养起来的科研兴趣,这并不容易。“坦白讲,兴趣没有完全转变过来。到国防科工委专家组开会,讨论2000年问题,讨论安全问题,讨论信息战问题,我觉得那才是我,我又找回了自己。”


但王志刚必须强迫自己把脑子切换过来。“新的企业管理、市场方面的知识,我同样是不拒绝的,还是有兴趣的。同时,既然来,还有一种责任感。但一当正职,自己没有时间搞科研,就觉得心里不太踏实。一不小心又会溜回专家角色去了。”


转变表现在知识结构上,王志刚14年来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到中软能用的,仅剩下了对计算机和软件的一般知识,而原先的专业知识,一般用不上。作为总经理所需要的知识,比如财务、税务、工商等等,王志刚又不太具备。


王志刚认为,自己现在已经基本从一个科研人员转变为一个总经理,这次转变虽然是困难的,但它是可完成的,因为这个转变只是王志刚40年人生中必须面对的多次变故的一次而已。


多次变故的砥砺


王志刚直面的第一个人生转变发生在“文革”,“文革”中,王志刚的父亲从抗日老革命,被打成“走资派”。


父亲成了“走资派”以后,王志刚五年写了四张入团志愿书,直到高二才入团。“又不能把这些告诉父母,他们本身精神负担就很重。”许多人生变故只有在发生以后,才能感受到变化的痛苦。王志刚初三参加体检选飞行员,身体甲等,但由于父亲被打成“走资派”,身体合格也没验上。到航校上学,对当时要插队的人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家庭的变故使王志刚丧失了这个机会。


王志刚接着要面对城市生活向农村生活的转变。“知青插队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社会地位实际比农民还低。”


1976年插队的王志刚不会挑担子,“其实那点东西,我能两手拎着走,但放在肩膀上,扁担一晃,我就不知道怎么走了。路很窄,冬天挑塘泥,走不好会滑到水塘里去。后来学会了,二百斤挑起就走。”


知识青年王志刚不仅要学会挑担子,还要学会怎样做记工员,做会计,做拖拉机手,另外,还要会出个板报,写个诗什么的。


插队两年有一次招工,也没让王志刚去,“就是名额想给我,还是因为家庭问题,不让我去。”


种种变故使王志刚心理承受能力增强了,“遇到什么事,不怕了,大不了能怎么样?到田头,我也能干,酱油炒萝卜干,我照样吃三碗饭。碰到蛇,手这样一抓,一捋;冬天光着脚插秧,田里都是冰渣子,腿肚子冻裂了直流血,那也得忍,别人能干,你就得干。”从知青到大学生再到副所长的转变,是王志刚所没有想到的。


“我们赶上了特定的历史时期,现在的毕业生就是你做得再好,也很难有我们那时的机会。我们上面很多年没有大学生,我们到了所里以后,非常受欢迎,受重视。由于有断档,只要你愿意好好干,专业、能力你都不差的话,就会给你提供很多机会。”


在28所,王志刚的角色转变一切都显得极其自然而然:不到五年,王志刚评上了工程师,当时他人在成都;再不到五年从工程师评上高工,他人在伊朗;从高工到研究员,他人在北京;当副所长的时候,电子部去南京宣布,王志刚在北京开会。


14年的研发人生中间,也曾出现过可能有的变故,比如去深圳的飞机票都买好了,比如出国,但王志刚还是留在了28所。“我生活上要求不太高,就这样搞技术,饿不着我就不着急。大家怎么过,我怎么过,同龄人过得怎么样,我从生活上和他们差不多就行了。”


认识中软


王志刚认为,总公司和子公司的关系问题、资产流失、管理困难等等这些中软存在的问题在中国具有普遍性。


“中软内部有许多股份制子公司,这对调动大家积极性有好处,但对形成规模经济,树立整体形象、整体实力方面,存在着一些缺陷。


我来以后,听到了各种议论。看了一段时间,回顾一下历史,我觉得,当时不成立这些股份有限公司,中软就垮了,成立以后,当然并不完美。但主流是好的,我花了很大精力试图使之更完善。但由于它们已经成为有限责任公司,因此对这些公司在经营管理上进行调整,不能仅仅使用行政手段,还需要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要三管齐下才行。”


“现在有一个比较好的苗头,大家已经认识到单靠自身的力量不够。1998年,会有些合并的动静,这种合并不会是我们强制的,有些已经变为主动,或者较为主动,或者在启发下变成自愿的。它们互相之间有一种需要,总公司在中间进行鼓励和协调。”


二级公司中,明显没有队伍、没有方向、没有产品的,王志刚认为该关就关。一家由中软、美方和香港资金组建的一个二级公司,亏损欠中软的款,王志刚下决心对它提起诉讼,法院判中软胜诉。“关键不能让这个二级公司成为搞好搞坏都一样的榜样,不能让它的存在成为历史的都是对的、存在就正常的象征。”


王志刚认为,中软通过三年多的改革,主要的技术和管理骨干已经能够把劳动作为一种需要,作为自己财富积累的一种手段,所以机制并不比民营机制差。“中软的体制在尊重人,尊重人才地位,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优秀的职工和资产主人结合等方面,中软比一般的企业做得要好。机制不是中软的劣势,是优势。民营企业去介入一个项目,首先面临一个信任问题,国有企业有组织起来的优势。另外,我们还有电子部等各方面的支持。”


我做了些什么


初到中软,王志刚要做的是认识事,认识物,认识今后的工作环境。在市场方面,王志刚首先抓产品,他认为中软缺少拳头产品。“中软不是没有产品,相反,中软产品很多。电子部十五个民用项目报奖,中软占了五个,在五个获奖的产品中,中软占了两个,而且酒店管理系统获民品最高奖。在国家科委新产品计划中,我们报了9个,8个榜上有名,6个被列为A等。像中软在这么多领域、这么多层次有自己产品的公司不多,但目前这些产品的规模不大,效益不高,市场占有率也不高。必须对产品加大投入,今年是中软的产品年。”


王志刚对中软今年没能上市颇有感慨。中软今年没上得了,但我们上市的思路没有变,中软今后肯定会上市。”


在外人看来,王志刚脾气温和,但王志刚却说自己脾气并不好。王志刚不好的脾气,不是“对这个训一通,对那个狠一下”,王志刚认为工作坚持原则,用不着发火。


“让你做,你就要做,如果不做,我处理你,你没有必要来找我,找我有什么用?你自己就应该认识到,这件事是你错了,而我对你的处理是肯定的。我把一个干部拿掉了,不让他管这个事了,他们都不太找我,决定了就是决定了,再没有什么好说的。我当研究部主任,发了十多年奖金,没有哪个找过我,按说研究所发奖金很难,当高级职称评委主任也很难,我做这些事,我自己都有很确切的道理。”


王志刚坚持原则,不是当了领导才开始坚持,插队时,第一天当记工员碰到大队书记家的48只鸭子下水田,按规定,一个鸭子下水田扣一个工分,48只鸭子要扣的工分等于一个整劳力干五天。该扣就得扣,王志刚没有让书记特殊。


那7个人走很正常


志刚关于留住人才的理论是,高工资并不是万能的。“微软给了挺高工资,但这个人从微软又走了,因为有公司给更高的工资。这样的人,你给高工资也留不住。”


“人才只可能相对稳定,没有绝对的,看到谁好,往这一放,就站着不动了,这是不可能的,永远做不到。外企也流动,都一样。从中软考虑,要力争做到真正的骨干相对稳定。年青同志来了10个,可能有3个找到了位置,7个人走,很正常,因为就3个位置。在这10个人里面,你看重的是这3个人,不是那7个人,那7个人走很正常。”尽管王志刚认为“那7个人走很正常”,但他还是觉得“那7个人”不应该走。“实际上刚来就是学习积累,你肯定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基本规律是五年,聪明的可能四年,慢的可能六年,你如果干了一年就走了,我看,到哪个地方都是打工,永远不会成为一个技术上或者哪方面真正精通的人。”


走的理由是什么呢?“我们一毕业,就要结婚,结婚没有房子,得多人挣钱自己买房子。这个理由能理解,但反过来想想,是不是就要追求一套房子,一间房子是不是能过?别的没比,就比这些,过于急功近利。这可能是当代人的观念问题,他们这样想,可能也没有错。”


王志刚留住优秀人才的方法是,创造这样一个工作环境:你现在能干的时候创造的效益,在你今后从一个骨干变成一个次要的、非骨干的时候,还能得到体现,这就是你的股份,做到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眼前利益有工资有分红,长远利益是你持有的股份,你有权处理它。“当然,这所有的前提是公司效益好,如果公司效益不好,那也无所谓人才。”



在接受《人物素描》采访的时候,王志刚想必把自己和中软的认识得差不多了,因为在这之前,有记者要采访王志刚,王志刚就对他讲:“我自己都没有闹清楚的事情,你们给我写了,算谁的?”


在接受《人物素描》采访的时候,王志刚可能也觉得应该谈谈自己的过去,理性地总结总结,自己到底属于什么性格,属于哪一类人,“有你们帮助启发启发,可能认识得更清楚一些。”


在接受《人物素描》采访的时候,王志刚可能也觉得中软宣传力度不够。“中软要讲的东西,比人家多得多,但人家讲得很热闹,我们却从来不讲,这可能和我原来做军工科研有关,军工是机密不能讲,跟别人讲来讲去,还要讲代号。事情做了,不需要去说。”


关于宣传,王志刚坚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老话,“当然我们现在也不要巷子太深,但酒起码是香的。产品起码要做得像个样子,再去宣传;做得不好,到处宣传,然后再去向用户道歉,这样做不是长远之道。”


王志刚是学信息论的,他认为自己过去从事的科研和现在要面对的市场有相通之处——市场也可以描述成一个方框图,描述成一个信息流程图,不同的只是方框里面流通的信息或者知识不同,而系统的思考方法是一致的,而且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王志刚认为自己早已形成了习惯。他现在所要做的只是老老实实当小学生,一点一点去学新的知识。“我原来要学的是数学,这个论,哪个论,现在要学的是财务报表。”


王志刚去中软之前,和中软仅有的联系是中软给他寄过宣传资料,以及他曾是COSA操作系统评审的评委。


来中软以后,王志刚舍弃几乎全部的爱好。原来闲下来的时候,他会成套地看《中国哲学史》。现在虽说很多应酬能别人应付就让别人应付,但王志刚心里装的事情还是很多,玩也不上心。王志刚闲暇之余忘不了的是体育。上大学的时候,全靠两条腿跑比赛获奖,他没买过笔记本、脸盆、杯子之类的东西。王志刚上大学的时候,宿舍里放着两副拳击手套,冬天大衣一脱,两个人打一会,浑身出汗,王志刚觉得挺舒服。就是现在,王志刚双杠也能撑上十几个。


王志刚是那种能和知心朋友小酒馆里一坐,开怀畅饮,有话说不完的人,但碰到在大饭店里的应酬吃局,王志刚会感到浑身不自在。“没话找话讲,说来说去,说什么啊,我很难受。”


王志刚对软件情有独钟,他认为计算机如果只是制造,严格讲就不算高科技。“拿别人的板子装计算机,中关村也在装,你们自己也会装,而中国计算机公司真正有自己的产品,自己的队伍,还不多。”中软算一个!


敏而好学


王志刚40岁,他要从头学财务知识、税务知识、市场知识,要在最快的时间内学会中软总经理所要求具备的一切知识,难能可贵的是,做了14年军工科研的王志刚居然说他对学习这些是有兴趣的。


杨天行学习到61岁,已退休不再是司长了,但他依然关心NC,关心Java,关心芯片小到0.25μm、0.18μm以后是不是还能够无极限地往下小,关心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是路由的,还是交换的……


相对于在人生每个角色转变中都要从头学起的王志刚,相对于干了41年计算机、学了41年计算机的杨天行,那些本不该说外行话却满嘴外行话的人,那些在纸上谈网络却不会配置拨号网络的人应该很羞愧。都知道计算机的发展一日千里,都晓得干计算机这一行仅有个好“出身”不行,都知道在计算机界不存在功成名就,一劳永逸,都知道在IT领域只有前行之中的成功,没有停顿的骄傲。但真正做到静下心来,刻苦钻研却是很难,而一知半解地嚷嚷一通却相对容易得多。因为几乎所有的人都有喜欢闲谈,喜欢开会的倾向。


计算机行业的产品每18个月更新一次,有关它的知识和观念也随之更新一次,这个行业里的人才也应该每18个月更新一次。这个行业所有的活力和利润都来自这每18个月一次的更新上,因此,想要享受这个朝阳产业带来的优越,就必须付出每18个月更新一次自我的代价。


IT领域新的东西太多,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敏感于哪些新的是未来的方向,哪些新的对自己最重要,然后学而时习之,别无捷径。



来源:知识英雄

作者:刘韧、张永捷


Publish: 刘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