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刘韧 | Created: 2018-07-02
本文写于2002年。
网站定位主要回答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本站性质?(二)所属领域?(三)读者是谁? 这些问题的答案确定之后,接下来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这个笼统概括的“定位”拆细。
确定定位外延的最好方法是“关键字”法。一个领域的关键字一般较为明确,扩大关键字范围的方法有:(一)作目标读者调查,让读者任意写本领域的关键字,然后,统计出现频率;(二)研究同类网站,同类网站的频道名、栏目名都是同行所认定的关键“关键字”,同时可通过软件对同类网站的文章进行词频分析,找出出现频率最高的前1000个(字)词;(三)在本网站即将发布的典型文章中筛选。
确定关键字“关键”程度高低的方法有三个:(一)通过商业模式“距离远近”来评判,离商业盈利越近,关键字的“关键”程度越高,反之,越低;(二)通过在搜索引擎中搜索到的个数来确定;(三)进行目标读者群感兴趣程度测试。
当网站定位“具象”为几百个关键字之后,这个“定位”就变成了摸得着、看得见的网站内容模型。此时,就可以在还没有网站内容的时候,对网站内容进行先行分类了。切勿直接对笼统、概括的网站定位进行“概念到概念”的分类,那一定是“想当然”的分类。有了几百个筛选而来的关键字,分类就变成具体的可操作、可完成、可评价的工作,没有“具象”的关键字作为基础,分类只是哲学上的“思辨”,无可无不可,轻飘飘的,无依无靠,无从进行优劣评价。
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分类”:食物分为能吃的和不能吃的;小孩看电视会老问“这是好人?还是坏人?”……我们习惯于依赖“分类”的导引。网站不管定位如何,信息量的浩瀚是一定的。就如分类之于百科全书的重要,网站分类起着上承定位,下接内容的桥梁作用,如果分类出了问题,定位和内容就会“错位”,无法衔接。所以,决不能将分类于无声无息中一气呵成,而是要将其提出来,放大,再放大;分析,再分析,反复推敲,仔细商讨,征求更多人意见,作读者调查,请第三方评估,竭尽所能。
分类标准统领关键字
对关键字进行“手术”的第一步是,根据本站定位和对目标读者群的分析确定本站的“分类标准”。关键字都很关键,如果不确定“分类标准”、“分类主线”,就无法理出关键字之间的层次。
确定本站分类标准时,可反复问这样一个问题:“读者来本站看什么?”新闻网站,读者来看新闻,所以,以新闻内容进行分类,分为国内新闻、国际新闻、财经新闻、科技新闻、娱乐新闻……;IT网站,读者来看产品,所以,就按产品分为硬件、软件、游戏、数码……;娱乐网站,读者来欣赏作品和参与体验,所以,按娱乐类型分为电影、电视、音乐、游戏……
分类是内容属性的反映,内容往往有着多重属性,所以,也就存在着多种分类。对内容属性的认知最终决定着分类标准。中国内地图书馆的A分类永远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连他们的手迹都是一个子分类;中国台湾省的0分类则是以特藏、目录学 、图书馆学为主的总分类。
对网站内容属性的认知,说到根本是对读者需求的认知。了解读者需求,最好的方式是:(一)作大范围的读者调查;(二)研究同类网站;(三)分析本网站日志。这些手段都为了一个目的——找出最受读者欢迎的内容,增加受欢迎内容的分类。将受欢迎内容的分类提炼归纳出一条线,然后,用这条线去串连更多的分类,最终将本站内容全部串起来。这条线就是本站主线,亦即分类标准。分类标准不是想出来的,是从读者所关注内容中提炼而来。
分类标准确定之后,也就有了本站的“脊梁”,在这个“脊梁”之上,对本网站内容进行第一层次的分类就得到了频道。第一层次的分类以10到15个为宜,体现在网站上就是10到15个频道。分类名称即是频道名称。频道分类集中体现本站的分类标准,是本站内容总纲。分类工作一半以上的时间应该用在确定网站“脊梁”和频道分类上。
第二层次的分类是在第一层次每个分类下面再进行10到15个分类的划分。也就是网站上每个频道下设10到15个栏目,同样,分类名称即是栏目名称。
无论是频道分类还是栏目分类都要和网站的“脊梁”统一,有时宁肯牺牲一些严密,也要尽量做到在一个总纲上进行划分,避免例外的划分,更要避免出现两个分类标准。
分类中另外要坚持的原则有:(一)同一层次的分类之间尽量是并列关系,避免交叉。(二)兼顾每个分类日后的更新量,每个分类的更新量最好大体相同,差距不要超过50%,如果一个分类更新量太大,应将其拆分;一个分类更新太少,应将其合并。每个分类未来都需要更新,不是分完就完成了。(三)尽可能多地使用已有分类。频道分类确定之后,编辑部就可以根据频道将编辑分为各频道编辑,记者分为各频道记者,网站社区中的BBS、Blog、Wiki以及邮件杂志等也不必再进行自行分类,与频道分类一致就可以了(编辑部坚持频道分类,是为了各司其职,责权利分明;社区内容坚持频道划分,是为了频道和社区内容互通时,接口一致)。(四)尊重读者的习惯,不轻易增删分类或更改分类名称。分类是读者和网站形成的第一个默契,不默契导致的结果会是读者按路标走错路。(五)分类名称应简短明确。简短是为今后各“分类”名称要和标题同时出现,具体表现形式为“【分类】+标题名”(这样做的好处:一是提示该文性质便于读者快速阅读;二是增加分类入口,增加各类聚合页访问量。)为节省版面,分类名不宜长,两个字最好。明确是指分类名称具体、直接,而非笼统概括和间接。分类名称即是网站给读者提供的路标。路标的字典里没有似是而非和艺术煽情。
尽管分类只是对内容的主观划分,由内容切割而来,但分类一旦确定下来,就要根据这个分类进行更新,在这个意义上,分类也规定着内容,决定着内容的积累方向。
分类页
从理论上说,网站首页其实就是本网站的总分类页;频道首页,其实就是本频道的栏目分类页。
频道和栏目分类确定之后,就可以规划网站首页和频道首页了。在网站首页和频道首页一定要坚持本站的主分类,而且只有一种主分类。如果在一个页面,使用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主分类,那么在更新的时候,同一篇文章就会在一个页面上出现两次或者两次以上,这种重复不仅浪费版面,也会让读者感到凌乱,搞不清方向。
网站首页的分类架构方法是:第一屏为焦点区,放各频道的更新重点;焦点区之下则是各频道在首页的综合展示区,有多少个频道,就分多少块综合展示区。网站首页其实就是频道分类更新的重点展示板。频道首页的分类架构方法和网站首页一样,即集中体现栏目分类之更新。
在具体的频道块和栏目块中,其分类方式可以脱离“分类不停拆细”方式,不必再往下细分到子栏目和子栏目的子栏目……在频道块和栏目块中,可按表现形式进行区隔,比如,中间安排更新新闻(新闻的更新频率最高);左上放专题,左下放Wiki知识库(其中专题和名词解释重要程度最高);右上关联优秀Blog,右下提取BBS热帖(Blog和BBS读者互动性最强)。
几乎所有的网站都可以按“表现方式”进行分类,但以“表现方式”进行的分类几乎都无法抓住网站内容之特质,但表现方式作为隐含的分类却是每个网站都离不开的分类方式。这就是几乎每个网站都有新闻和社区频道的原因。主分类和隐分类的矩阵在现实分类中到处存在,比如国家按属地,分为各个省,省为主分类;在省的分类之外,还有从中央到地方各职能部门的分类;再比如企业管理中的矩阵式管理,如此等等。
网站首页和频道首页是一个网站访问量最大的地方,也是一个网站商业价值最高的地方。但在主分类首页之外,还可以用隐含的表现方式分类构造出更多的聚合页,比如,排行榜首页、滚动首页、专题首页、新闻首页、BBS首页、Blog首页、Wiki首页……每一种表现形式,都可以产生一种新的首页。
这些表现方式划分标准,不必抢眼地“展现”在首页或者频道首页(那会冲击主分类,不利于条理清晰),只要隐含式地在首页和频道首页的相关区域增加入口就可以了。比如头条的“更多”到全部头条首页;专题的“更多”进专题首页;新闻的“更多”进滚动首页;阅读排行的“更多”进排行榜首页。这些页当然也要有重点,有图片,有分类(又转回主分类),不能只是标题罗列。这些页不必有专人维护,只要将它们的重点和首页以及频道首页的重点按“时间”要素区分开来(比如,其重点头条可以是首页隔日的头条;比如,首页上是综合排行榜,排行榜页提供分类排行榜……),读者点进去后,就会感到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感受到网站内容之丰富。网站的读者不是天天都来,更不可能天天都访问到每个分类。错开的重点能展现更多的重点。网站一直因海量内容不能被很好地展现而苦恼,挖掘更多的表现形式分类,建立更多自维护的表现形式聚合页是其中行之有效的方法。
导航条
导航条是分类名称的聚合,一般位于网站页面的顶部,网站的所有网页都要“顶着”它,由其承担本站绝大多数的频道和栏目导航任务。
由于导航条位置醒目,出现次数多,放在导航条上的频道或者栏目都会增加很多点击,所以,网站的导航条有越摞越高的趋势,有的甚至达到四五条之多。
导航条的数量以一至两条为宜。首页导航可以用一条放频道名称,顶多再加一条放表现方式导航:滚动、排行榜、专题、BBS、Blog、Wiki……频道首页导航,可用一条放频道名称不变,另外一条放栏目名称,为本频道栏目进行导航;最终页只放一条频道导航即可。导航条太多,不仅会加重页负担,还容易让读者看花了眼。
导航条中分类的摆放原则是:(一)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分类不混放,避免逻辑混乱;(二)性质相近的分类靠在一起;(三)如果是顶部导航,就不必再在左边导航,反之亦然;(四)所有的导航条都要摞在一起,不要将其用Banner分开;(五)不到万不得已,不改变导航条中的分类以及分类的排列顺序,避免影响和读者已形成的默契和阅读习惯;(六)导航条尽量使用字符制作,避免图形,图形虽然可以做出花样,但因导航条每个页面都有,每页大5K,总的带宽就会吃去很多。
导航条的聚合页又称网站地图,网站地图上的内容是:所有分类的入口、简介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果位置允许,应在导航条中,加上“导航”入口,导航网站地图。
来源:《网络媒体教程》
作者:刘韧
Publish: 刘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