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刘韧 | Created: 2020-03-09
写消息题材要简单
写消息,第一、题材要简单。写小说讲究复杂和丰富,但消息一定要简单。要是谁的消息写得很复杂、很曲折,要么不是真的,要么就是没写好,因为消息曲折不了。怎样才能做到简单呢?其实就是一个标题只讲一件事,这一点其实很多记者都做不到。
为什么做不到呢?首先,一个标题只写一件事情,如果对事情了解不够,很可能一个标题就把一整件事讲完了,这样就凑不成两百字或者一百字的消息。为了满足字数,往往就会把别的事添进去,这样就会犯错误。
比如你对A事件了解10%,对B事件了解10%,你就会找5、6件事凑成了一则消息或者一篇人物专访。所以一题一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需要对一件事情有深入的了解和挖掘。但无论怎样挖掘,也一定要坚持一个标题下只写一件事,哪怕和它比较接近的事也尽量不要写。
主题越收敛越好
消息体的第二个要点是,主题越收敛越好。对于消息写作而言,只要在一个题目下多花工夫,这个题目以外的事就不用管了。越好的消息主题往往越收敛、越明确,一则消息是讲什么的就攥着这个主题来讲,既没有枝,也没有分叉。
用单句、短句
第三点是,尽量用单句、短句。复句、长句别人读起来也累,也慢,并且也不利于把一件事讲清楚。我曾经在2006年拜访余华,他算是中国写小说里写得最好的了。我问他什么时候该用长句,什么时候该用短句。他说:“当我对一件事情比较清楚的时候,我用的都是短句子;当我对一件事情不是很清楚但又要表现的我很清楚的时候,我会用长句。用北京话说就是‘短句子容易露怯,长句子藏得住一知半解。’当我写小说《兄弟》的时候,对事情很了解,所以用的都是短句子,但是我要给杂志社写音乐听后感想时,用的都是长句子。因为我对音乐不懂,但又要装懂,就把句子写得很长。”
这种差异背后,其实牵扯到语言的属性,和语言的“能指”和“所指”概念有关。比如你们听我说一句话,这里的“所指”就是我想要传达给你们的意思,而 “能指”就比“所指”要丰富很多,因为每个人对这句话都会有不同的理解。
长句子,也就是复句,它的“能指”就比较丰富。比如说,余华对交响乐的理解并不是很深,但是余华就用“能指”丰富长句子让读者读出他所没有表达的意思。所以余华很高兴,因为他不懂交响乐,却能让其他懂交响乐的人读出很多东西。
虽然长句子的“能指”很丰富,但是它有一个特别大的缺点,就是它的“所指”不准确,具体到写作中,就是你想表达的内容不能很准确地传达给受众。新闻要求准确,而不是丰富和能指的广阔,而是把我想要讲的话原原本本地传达给读者。所以新闻要没有歧义,而小说就不一样。小说、散文是追求丰富性,比如一百个人看《红楼梦》,一百个人心中的林妹妹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看一条消息不能是一百个人看完后都是一百个不一样,否则就麻烦了,换句话说就是新闻不能有歧义。所以写新闻时,一定要用单句、短句,把心中的话最直接最原原本本地传递给读者。
我心中想要表达的想法,需要编码成语言或者是编码成文字传递给你们。这段内容传递到你们那儿,就处于解码过程。比如我用“大海”和“天空”这两个词,传递到你那儿进行转换的时候,我们对这个词,在脑海中所呈现的画面可能就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我心中的天空和你心中的天空未必是一个模样,我心中的“很高兴”和你心中的“很高兴”程度未必相同。
所以在新闻写作中,尽量要用短句子,尽量不要用有歧义的句子,尽量用和那些常见的词来写新闻。这样才能保证“我”的意思能准确地传达给大家,传达给读者,这是为了新闻准确的需要。我们记者其实就是读者的跑腿儿,读者需要你把那件他没有在场的事情原原本本地表达给他听,传递给他。
能省略的字都省略
第四个要点是,能省略的字都省略,像分析自己的钱一样分析自己的字。这一点其实很多人做不到,因为大家都觉得打字很容易,为什么要珍惜自己的字呢?其实珍惜自己的字是为了省别人的时间。比如说,你的一条消息有一万人在看,如果你多用了十个字,那十个字乘以一万,该浪费多少人的时间,那你真是有罪。一个人你浪费他一分钟,乘以一万是一万分钟,这是一个极大的浪费。对于写作者,花十分钟的时间就可以把这十个字删除。
比如我在出第一本书的时候,书卖掉了大概七万多本。一本书大概有五十万字,如果我花功夫的话,起码可以删掉一万字,这样我就可以省去很多人的很多时间。这不仅对别人好,如果我写得更加简练,我想我的书会有更多人看。你照顾读者,读者就会喜欢你,也会照顾你。所以能省略的字,一定要省略,哪怕多一个“的”少一个“的”,多一个“了”少一个“了”。
我有时会改我写给别的信,比如写给陈一舟的信,都会很仔细,我不想浪费他一分钟的时间哪怕一秒钟的时间,我会为他改的,不会多一个字。
你要尊重别人的时间,就不要把字写的拖拖踏踏。这样既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其实也浪费了别人的时间。因为我们写的消息是给千千万万人读的,所以一定不要写得啰嗦,要分析自己的字。
我想每个人哪怕口袋里只有一块钱也不会乱扔。但是字可能就会乱写,写得随意、很多。如果这样真的很不负责任,如果当你要这么做时,你可以假设从你口袋拿十块钱往外面扔,你看舍不舍得。既然你不舍得扔,干嘛要这样去写字呢,其实这样你会浪费很多。
让文字更简单的硬性规定
怎样才能让文字做到简单呢?其实还有一种硬性的规定,就是在写消息的时候不议论。
新闻文体里有最重要的两个文体,一个是消息,一个是评论。消息和评论一定不能混在一起。美国的新闻单位评论部和新闻部是分开的,而且不准从一个门进,怕记者和评论家相互影响。
评论部也有自己的记者,但这些记者不是用来写评论的,而是给评论部的评论员提供素材。所以说,评论就是评论,评论是用来发表意见的,评论版都标得很清楚,像说“这是一个评论,这是一个很主观的东西,你们爱信不信,这个东西不能保证客观”。
消息就是消息,消息是告诉你“这是真的,没有一点主观的东西”。这是完全要分开的,写作者不能在消息里面掺评论。这不仅是写作技巧的问题,其实也是一个道德的问题,是一个关系人品的问题。
在写作消息时,可以引用别人的话,但是不能有自己的评论,也不能有抒情。比如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在广播电台,当时不会写,写劳动模范之类的选题心中就有一种歌颂的心态,一不留神就去抒情了。
当时我们那个主任还挺好的,虽然高中都没上过,但是他有新闻实践的经验,他用毛笔蘸着红墨水把那些抒情的话全部给删掉了,删得我那稿子像流血一样。但是往后每当我在消息里写那些抒情话时,我总会很脸红,想到二十年前被老师改过的稿子。所以千万不要抒情,不要议论,这样就能把消息写得更加简单。
突出是高级的简单
好的消息,主题要突出,其实突出和前面一点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现在新闻、消息太多了,如果你不鲜明、不突出,没有冲击力,你的消息是没人看的。
比如开一场新闻发布会,可能会有一百个记者去采访,然后每个人都写,你怎么能脱颖而出?要比一百个人都强,确实不容易,要是稿子写得四平八稳,可能会和百分之八十的人都一样,这样主编可能也不会说你做的不好,但是要想做到突出就不容易了。
那怎样才能做到突出呢?其实写新闻不能面面具到,抓住一点切进去就行了。新闻的要素无非是五个“W“和一个”H“,一篇好的新闻,只能在一个新闻要素上发力,如果有两个新闻要素要发力,那就在那两个具体新闻要素上发力,没必要面面具到。因为读者在互联网上也不要求你给他一个全面的(消息),读者只会让你给他提供一个他感兴趣的消息,剩下的他可以找别人,可以自己搜索。
当年那些报纸写得那么多,为什么呢?因为当年读者只有人民日报可以看,所以人民日报给他提供全面的服务。而如今你只需要提供读者感兴趣的消息就行,没有必要提供全服务。如果你的新闻是写人的,那就写人,如果是写事的就写事,不要混在一起。
如何才能写得突出呢?首先要想明白写什么。写之前一定要想清楚,最好坐下来想五分钟我要写什么,就像静默一样,要坐在那里默想。然后你要知道自己再写什么,很多人一开始想明白了,说我要写这个东西,但是他一写就会被文章牵着走了。很多小说家也是这样,说这个小说不是我写的,是这个小说自己往下写的。
作家在写自己感受时经常这么写,说这个人物活了,他最后的结局不是我安排的,是他必然的。其实小说家可以这样,但是我们新闻人不能这样,不能被消息驱动,要驱动消息,写作者要把控那个消息。知道自己要写什么,不相关的一定不要写,不太相关的也不要写,如果写了,也要把它删掉。
我改文章改到第二遍的时候主要是删。有时候删得很痛苦,觉得好不容易写出来,却要整段整段地删,有时候要删掉四分之一。因为如果不删,不仅主题无法突出,还浪费别人时间。所以,删,是一个最常用的字。
另外就是主题一定要突出,不该写的别往上写。鲜明突出,不仅因为你写了什么,还因为你没写什么,突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本来你写得挺好,但因为写了那些不好的,就把好的给淹没了,这是很可惜的。
中国有句固化叫“画蛇添足”,蛇本来已经画得很好的了,你又去给他画那个脚,反倒把蛇画得不像蛇。蛇长了足还是蛇吗,反而它的形象不突出了。所以主题突出,不仅因为你写什么,也因为你没写什么。你没写什么也很重要,有些事你没写其实才是对的。突出是高级的简单,能做到突出了,其实自然就做到简单了。这第二个点是用来补充第一点的,简单是我今天讲的一个核心内容。
如何让文章变得更“直接”?
其实直接也是简单的一个实施方案。都说我要做到简单,那怎么样才能做到直接呢?直接就是不修饰,越朴实越好,不去打扮,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诗经》六义是“赋、比、兴、风、雅、颂”,“风雅颂”指的是文体,“风”是民歌, “颂”是祭祀用的,“雅”是贵族之间传递的诗歌。“赋比兴“是写作手法,比如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比兴的方法。他真正要讲的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是作者却先讲了“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就是文学的方法,是《诗经》的方法。但写新闻不能这么写,我要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直接说就可以了,不要前面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所以不用比兴,直奔主题,就是直接。
另外是不要考虑起承转合,起承转合其实是非常浪费文字的。我上大学时喜欢看参考消息,倒不是因为参考消息上登的内容,而是外国记者写消息的方法。国外记者写消息,每段之间是没有关联的,都可以直接剪掉,甚至连因果关系、并列关系都没有,一段完了,下面再接一段,不用起承转合,直接拼上去就行,顶多用一个又。比如“他说”,然后引号,一句话,然后“他又说”,然后“他还说”,就可以了。
写消息不用考虑它美不美,觉得句子难看,都是“他说”“他最后说”。最简单最好,最直接最好。如果受访者三句话都很重要,那么用这种结构最好,不用想着怎么把它弄的流畅一点,弄得不那么突兀,没必要。如果顾虑这些问题,就必然要去花笔墨,就把它画蛇添足了,所以能省略就直接省略。
我讲的前面三点,主要都是简单,都是围绕怎么样能到达一种高境界的简单,就是突出,怎样把简单实施呢,就是直接,直奔主题,不讲废话。就像我今天来给你们讲课,我来就是给你们讲课的,不给你们讲别的,坐下来就给你们讲课,这个就是直接。那应不应给你们讲客气话呢,可能讲了会更好,但它会耽误事,就会把我们讲课给掩盖了。
倒金字结构为什么受欢迎?
其实倒金字塔的结构也是讲简单的。首先,一个新闻可能是分成几个消息,今天主要讲的是以消息为例,第一是标题,第二是导读,第三是导语,第四就是剩余的新闻要素,第五是经过,第六是背景。
倒金字塔结构其实是简单化的一个方法。最最重要的事实就把它写在标题上,然后导读写得稍微有一点广告的性质,目的是引诱别人想读。这就是导读和标题的区别。标题一定是要是“实”的标题,特别是对互联网新闻来说,导读可以稍微“虚”一点,但也不要特别“虚”,导读是消息的一个广告。
导语,我提倡突出一个新闻要素的导语。因为传统的导语是新闻六要素齐全,是四平八稳的导语。但是这种导语很难突出,很难显得鲜明。所以导语最好突出一个新闻要素,然后在第二段把其他新闻要素补全。最好能讲一下经过,经过是大家比较感兴趣的,按时间顺序把经过讲一下,然后如果有的话提供一个背景。这是一个倒金字塔的结构。
倒金字塔结构的发明经过是,当年,新闻在一战进入了电讯时代,开始用电报来发战争新闻。但是当时电报通讯容易中断,经常出现没发完消息线路就中断的情况。所以就被迫要求战地记者发新闻时把最重要的写在前面,这是现实的需要。
其实当时并没有刻意发明倒金字塔结构,倒金字塔结构是实践的结果,大家在一开始做新闻的时候其实都不会写新闻,是从写散文,从文学那边借鉴过来的。新闻是慢慢实践出来的。所以要求战地记者把最重要的,比如谁赢了,双方死了多少人,谁占领了哪个地方,这些写在前面。至于怎么打的,那是经过,要写在后面。怎么打的不是最重要的,谁赢了才是最重要的,结果是最重要的,所以倒金字塔结构的发明是当时战争的一个需要。
后来为什么编辑很喜欢倒金字塔结构呢?因为编辑在编辑新闻的时候,有一个截稿时间的问题。有时候编辑看不过来,还有就是,如果你的新闻最重要的在后面,他可能还没看完就丢掉了。另外一种情况是,编辑决定用你的稿子时,比如版面只有两百字了,你的稿子写了五千字,这时候要用稿子很困难,编辑就需要重新写,这样劳动强度太大。如果你的五千字稿子是用倒金字塔写的,他两百字剪下来马上就可以用。所以倒金字塔结构不仅仅是为了简单的需要,为了突出的需要,为了直接的需要,也是为了新闻单位效率的需要。
就比如说,当你写一个消息,不是倒金字塔结构的时候,你交给责编去编辑的时候,责编就会很头疼。如果你是一个倒金字塔结构的时候,他就能比较容易编辑。所以我们的消息都应该坚持倒金字塔,除非写很短的特写会有例外。当然这样的写作方法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是会显得非常直接,不流畅,不人性化,不故事化,觉得太硬,但这符合新闻的流程和编辑部的效率。
怎样才能把一个新闻写好?
今天后半部分要讲的就是怎么样把一个新闻写好。
简单是基础,能做到简单已经不容易了,但是在简单的基础上我们要怎么比那百分之八十的人写得都好,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怎样写才能比别人好,第一是写的时候要具体。这个具体指的是,写消息是写经过的那一段,写特写则是写整个过程。
消息最好有现场感,导语最好第一句话把人带到新闻的现场,能第一句话把人带到现场,这样的消息绝对是好消息。比如说,你去写人人在纽交所上市,你就写陈一舟露出了微笑,在几月几号,陈一舟站在纽交所交易大厅(如果你看到的照片是这么拍的)。而不是说“几月几号,千橡在纽交所上市啦”,没必要。因为标题已经把最实际的东西标出来了,比如“千橡首次上市,涨了多少”,事实已经在标题上了,导语没有必要重复这个事实。
所以导语可以用一个特写的方法去写,就是那个CEO站在那个地方露出了什么微笑,或者是和谁拥抱等等,有一个现场。我们记者是读者的跑腿儿,我们要给他们一个现场感,他没去过现场,你把他带到了现场,他是最高兴的。比如说,中国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都没有去过人民大会堂看过共产党开会,如果新华社的记者会写,把选举我们伟大总书记的过程写出来,就要让读者知道那个现场是怎么选的,现场感很重要。
然后要有细节,为什么强调细节很重要呢?当你回忆一个人的时候,比如王乐回忆我,就说当时第一次见我的时候,老大走路很快,就顺着墙“吱吱”地走过去了,他只能记起我这个细节,而我记起王乐的也都是细节。多少年后你们回忆起我给你们讲课,可能只会记得我穿的裤衩或是什么,其实我讲的内容你们早就忘了,因为人的记忆是很奇怪的,人们会对细节记得特别特别清晰,对重大的事情反而记不住,所以我们一定要提供细节。
比如说陈一舟那天是不是新剪了头发,如果你观察仔细的话那么写进去是最好的,他是不是新买了件西服,他的皮鞋是不是擦得锃亮,这些细节写进去那么这条消息就会特别活,那么你和那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记者写得都不一样,而读者记起来的就是那些。他们会和别人说:“哎呀,陈一舟那天为了上市还把头发给剪了。”因为只有这一点是细节,而且是人们能记住的。你可以回忆起你小时候的事情,你能记忆的部分都是很奇怪的,很细枝末节的,而不是很重要的。比如说你回忆起你和父亲的过去,你能回忆起你父亲对你的谆谆教诲之类的吗?都记不全,所以细节是最重要的,能提供细节最好。
我看过很多书,很多又都忘了,但是书的有些细节我还能记得。比如说我看《兄弟》,那个李光头趴在凳子上画画,那个细节我记住了。那本书很多重要的,它想表达的我都忘记了,但是那些细节我记住了,所以细节很重要,也是很出彩的地方。
那么怎么样能把细节写好呢?要选择好动词。因为汉语这个语言的动词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的,不丰富,动词是很难新造出来的,名词是很容易新造出来的。比如说在还没有互联网之前,就没有“互联网”,有了互联网,我们就造了“互联网”这个词,但是一般动词造不出来。比如微笑就是微笑,多少年都是这个“微笑”,你没有新的动作。动词造的很少,比如说“给力”造出来一个,但是很少。所以你们看到别人用了好的动词,就拿一个小本子把它记下来。
还有要从方言里面学习动词,比如讲鲁迅,中学时老师讲过的孔乙己,“他排出几文大钱”那个“排”字等等,比如《药》里面“撇进胡同”等等,鲁迅在动词的运用上还是很讲究的。要选好动词,动词是要讲究的,如果一个动词用好了,这一段就活了。为什么人们能在你的消息里面读出细节,读出现场感,正是因为里面有动作,而不仅仅是那些数字和名词的罗列,所以要活用动词,如果使用的都是最稀松平常的动词,就会觉得很平淡无味。
所以,我不要求你们用很花哨的形容词,名词也用普通的就可以。但动词要想想怎么弄得好一点,能把那个人的神采,消息表达出来。动词并不长,不要总用那些非常常用的动词。比如,如果鲁迅不用“瞥进”那个胡同,而用“跑进”就完全没有那个意境了。不是“排出几文大钱”,而是“掏出”就不能让人感受到孔乙己摆阔,就不能感受到《药》里面的那种恐怖。
文章如果要讲具体,就要去掉形容词。形容词和副词都是非常不具体的。哪个地方火灾了,“火很大”,到底有多大,其实还是不清楚。“火很大”是非常不好的表达,应该表达为“火焰有多高”。比如说“五米高的火焰”那我马上就能够知道火有多大。
“什么时候能到”“马上就到”“马上”是多久?“五分钟后到”就是个准确地表达。一定要具体,不要让“马上”、“很快”、“很好”、“我很高兴”这些词出现在新闻里。很多新闻写得不好,就是因为这些原因。不要用副词,不要用不准确的,要用具体的词。
一图胜千言
接下来讲怎么把新闻写好,就是要多用“图”。你们最好把你们的相机时时准备好,拿出来使劲拍,多拍一些。我记得我十来岁学摄影的时候,代价非常高,买胶卷很贵。当时我们为什么拍得不好呢,因为拍得太少了,没经验,相机也不好。现在摄影师这个职业今后可能会没有了,因为任何人只要拍得多,就能选出一幅好的。现在的照相机也可以连拍,一拍就拍三十多张。你不用抓神情,连拍就行,你只要勤快。
所以只要拿着相机使劲拍,早晚会拍出一张好的。数码的设备这么先进,我觉得我们作为IT的记者,作为互联网的记者,一定要用好它。甚至也要用好摄像机,也要用好编辑。因为我在摄像方面确实有过判断的失误。当年,我有一个好朋友叫朱辉龙,他去优酷之前问我:“你说我做Youtube有没有前途啊?”我说:“没前途。”“为什么?”我说:“现在录像的设备太差,手机录像根本就不行,也没多少人会编辑录像。”但是我真的没有想到,这个技术发展得那么快,编辑软件会越来越那么傻瓜。关于视频的运用已经到了如火如荼的地步了。大家不光要学会写字,也要会拍照片,甚至会录像。而且一段录像你给它拍出来的这个经过比起用文字写,第一省事儿,第二直观。
我给你们讲个我怎么用照片的。我去中关村图书大厦,但有个问题是中关村图书大厦卖的书都不打折,当当上的书都是打折的。所以我去中关村图书大厦就是去感受一下书店的气氛,因为网上看到的还是不直接,主要是去看那么多书摆放在一起,它们摆放的位置和它们的突出点突出在什么位置。我去看了之后觉得1%的好书被99%的垃圾淹没了,然后我挑了一些书,又不买,按照你们的方法就是拿支笔把书名都记下来,回家上网买,而我的方法就是拿手机拍下来就行了。
拍照片要比你写那些字来得迅速,所以对照片的运用今后会越来越多。我建议你们今后出去采访,如果是新闻发布,甚至是专访,都带着照相机,甚至配不只一个,在这方面的投入我觉得都是值得的,包括摄像机,这个东西对我们把消息写好是至关重要的,而且这也不难,只要你不怕费事儿就行。
世界上没有客观的报道
只有中性的报道
下面一点,我要讲怎么把新闻写的比别人强。为什么关于这个问题,要在PPT中要用“中性”这个词来概括呢?
我第一次见到这个词是在维基百科,维基百科里面就没有用到客观性。当时我查了很多资料,对于“客观”这个词,我的定义是“客观是一个最主观的定义”。比如说,“我们一定要写得客观”,在中国人民眼中的客观可能在美国人民眼中是最主观的。
这个世界没有客观,都是主观的。要求别人客观其实是最主观的一种做法,客观是做不到的。硬要说“我写得是客观的”,他只不过是貌似客观而已。但是“中性”是能做到的。
我们会发现我们在写新闻的过程中无缘无故会用到大量的“主观”,而且我们觉得我们很客观。你打开电视,包括北京台,它都会说“我市怎么样”,例如安徽省会说“我省怎么样”,那一个外地人看到就会不舒服。“我国人民很幸福”这都是不好的表达,“中国人民很幸福”行了。
要用中性的表达,用中性表达的好处是当你用到“我国”时,都改成“中国”,“我市”时改成“北京市”。我在给别人写正式的邮件时,用“我”这个字的时候,我都要写成“刘韧”,这样更加真实。我很少使用“我”这个词,这是个不好的表达,用姓名更加准确,因为如果没有上下文的时候,人们不知道那个“我”是什么意思。
第二点就是平衡,什么是平衡呢,就是比如说报道恐怖主义的时候,一定也要报道拉登的看法。报道两个公司口水战的时候,报道A也要报道B。哪怕我们在一个消息里做不到完全平衡,我们会两条消息平衡一次。
为什么要平衡?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信,读者从根本上来说其实是不信任记者的,他会认为在你的消息里一定掺杂了你的主观和利益。我们怎么向读者表明我们没有掺杂自己的主观和利益呢?就要用“中性”和“平衡”两个办法。
尽量不要用那些有感情色彩的词,正反对立的时候尽量两边都要有,我觉得最好要做到四六,当然一条消息肯定是有你的主观在里面,但你也要做到四六,在底线做到三七。你不可以突破,你要是突破了这个东西,只能适得其反,人家只会觉得你在骂娘,或者觉得你是五毛党,或者觉得你是写手,等于你削弱了这篇新闻的传播力度,其实是自毁长城,没有任何好处。
三七是底线,不难突破,一旦突破了这个,你的文字就没人信了。而一条新闻作品要是没人信,那就一点价值都没有了。在这个充满欺骗的社会,大家都很小心被骗。我们也要避免这些,要中兴和平衡,不要使用感情色彩的词,不要抒情,也不要议论。冷静,才能保持中性。关于中性这个词的解释呢,你们可以到维基百科上去查一下,它里面讲的很详细,怎么能做到中性,非常多条,我当年拜读了它的解释后还是受益匪浅的。不要相信别人说他说的很客观,没有客观,客观是最主观的一个定义。
心中一定要有读者
最后一个点,心中一定要有读者。
我给你们举个例子,这个世界上有90%以上的人甚至99%以上的人写不好文章,都写得很差。但是每个人给父亲写的信、父亲给自己写的信,家书,总是很感人。
我看过很多人的家书,我认为即使是一个文盲半文盲,写的家书都很感人,都很经典,它都能真的比小说更能打动。为什么家书那么感人,本质上和写作技巧和写作者的文化水平其实是没有关系的。
为什么呢?因为首先,家书是有对象的,是写给他爸爸的,写给他老婆的,写给他儿子的。第二,他是有话要说的,有感情要表达的,有事情要交代的。为什么我们的消息写得没人看,因为你不知道写给谁的,写给公关公司的,写给客户的,这当然显得不自然。所以你心中一定要明白,你是写给谁看的。第二点,你是真的没有话要说,还是只是为了凑篇稿子?你要有话要说。我觉得有这两点,你一定能写得很感人。
家书无非就是这样,他心中要和他说话,要写给他爸爸看的。我遇到一个朋友,他大概只有小学毕业,他母亲去世了,他不能回去看她。他写的两页纸让我找个报社给他发表。我看了,写得非常感人,那是写给他母亲看的,所以是有真情实感的。我们写文章写消息的时候,心中一定要有读者,你对不起读者,你不尊重他,你写不好,他也不会尊重你。
他不尊重你的方式很简单,就是他不看,然后你的访问量总是很低。这个很重要。新闻是一种服务,记者是读者的跑腿儿。你真的要把姿态放到那么低,要对读者有敬畏之心,要真心地对待读者。对读者好,不是应付读者,不能不懂装懂,我知道多少就是多少。
怎么对读者好呢?就是该查该不查的资料你都要去查,不要怕麻烦,麻烦你查查,应该的。
能打能不打的电话,去打,别怕麻烦。能多找几个人问问就多找几个人问问,别怕麻烦。这样你才能把新闻写好,不然真的写不好。你要像给你爸爸写信那样认真地写好每一则新闻,对得起看的人。这个世界是公平的,你付出了多少,你就能得到多少。其实我今天跟你们讲的也不是什么诀窍,就是让你们在这条路上更加得辛苦。我只能说我给你们指的道儿应该是个正道,是个可以走得通的道,不会你费了劲却没能得到收获。
欢迎收听完整录音
刘韧新闻写作经验分享
Publish: 刘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