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韧:人物报道经验之他是谁

Author: 刘韧 | Created: 2020-03-11

本文写于2003年5月19日



一个半小时的紧张采访终于到了必须结束的时候,被采访对象已没耐性再认真回答任何问题。最难忘的事?最困难的事?最遗憾的事?最感激的人?最仇恨的人?以及为什么?这么多未曾仔细想过的问题将他折腾得疲惫不堪。(此时他已无法再集中注意力,为了不说错,他只能尽量少说。另外,凡事都找个最怎么着以及为什么真的很难。不信记者反问一下自己这些问题,看能不能问答。


新闻采访早已经习惯了记者提问被采访对象回答的方式,老记们也各自交流积累了成套的各式问题模板,5分钟内就能生成一分像样的采访提纲。


大家都知道,消息提问应该为封闭式,其目的只是为了尽快搞清楚新闻六要素;人物提问应该开放式,关于这个新闻人物的新闻要素早已见报了,不必再问,所以,记者认为此时应该去追新闻事实背后的“为什么”,所以,一个“为什么”接着另外一个“为什么”追问不停,这是误区。新闻人物前一次采访不想透露的,这一次采访,你再追问他也不会说。实在追问不到“为什么”以后,就开始一个接一个地问“最”,这是另外一个误区,对于一个变化着的活生生的人而言他很难说清楚最难忘的事情到底是哪桩,他平时很少会去总结这些为时还早的问题。


人物采访的提问应该只是谈话展开深入的引子,其目的是为了勾起新闻人物关于新闻事件更多的回忆,以便更加详细地叙述新闻事件的经过,而不是通过严格的逻辑结构“叩问”出“新闻背后的新闻”。需要问“为什么”的时候,记者只要“皱一下眉”或者做出“倾听下文”姿态,他自然会做解释。


记者此时应该是心理医生,而非警察或法官。记者的话(未必是问句,可以是一个肯定的叹词或者一个关注的目光)只是一个段落结束和下一个段落开始的连接——承上启下,规定谈话方向。记者此时要将此次谈话导演的身份隐藏起来,大多数时候充当热心、认同的听众角色。特别对于训练有素的被采访对象,记者“审问”不出“内幕”,“内幕”是在不知不觉间“泄漏”的。而人只有在放松的状态下(心理医生总让病人躺在舒服的沙发上开始回忆,人物采访最好安排在对方最熟悉的办公室进行,在此地他会更有安全感)才可能冲破芥蒂,道出真实与真情。




一个半小时中,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淌进了录音机,但试图只用短短一个半小时的遭遇式采访来诠释这个人的努力简直不可能成功,但新闻媒体的确很需要五千字到一万字篇幅的人物报道,因为“人只关心人”。相对于冷冰冰的有距离的新闻事件,读者更愿意接受活生生惺惺相惜的人,然后模效仿、评价抑或鄙视、批判。新闻媒体在运用消息进行“面”的铺开之后,需要“点”的纵深。这是媒体招揽读者的需求,而需求总对,人物记者就这样赶鸭子上架应运而生。


人物记者用以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是对所报道人物进行长期跟踪。如果是第一次采访这个人物,则先要研究并记熟这个人简历;然后,根据历史报道,编写出这个人的年谱,借以找出此人经历的人生转折点(命运故事即是人物面对选择时的抉择,这些选择和选择的方法是读者借鉴受启发的着眼点,这些选择即是这次采访的关节点);然后,研究此人所处行业的历史以及他在这个行业中所处的位置,借以给出此次采访行业的背景;然后,查多年积累的每个年代的历史特征与大事,对应出他应该经历过哪些特定的历史事情,借以给出他身上的时代(刻痕?)背景;然后,联系采访过此人的记者,了解他们对他的看法和感受,借以给出此次采访的性格与感性背景;然后,通过互联网论坛征集网友最想问此人的问题,借以给出此次采访的社会舆论背景。


即便如此精心地准备,第一次采访一个人,依然难以写好他。人物记者第二招是圈定自己的采访范围(最好以行业分),长期跟踪采访的重点人物不要超过50个,争取每年都对这50个人物采访一次。如此长期积累下去,在行业层面上,会积累出一部行业发展史的雏形,在人物层面上,会积累出人物传记的雏形。



一个半小时的录音经过一天时间反复的“倒带”整理,已经成为1万字的问答,躺在了那里。此时此刻,最省事的新闻处理办法是:理出最重要的新闻事件线索,将1万字的问题变成4000?字的“原汁原味”的“对话”。其格式为:“记者问:……某某答:……”这5000?字的问答再用7到10个概括式小标题隔开就算完事。但这种处理方式只适合于非常重要的人物,适合于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新闻,而且,在他身上正有新闻事件发生。否则,读者没兴趣和耐心去读如此单调坚硬的对谈。


大多数时候,记者需要将“问答”变成人物故事。要写人物故事,采访中,就要多搜集关注细节、场景、冲突、矛盾、困难、选择,并即时细化它们的新闻六要素,使之丰富得适合后面写故事的需求。没有这些具体的故事素材作为支撑,将“问答”变成“故事”的过程将十分艰难,其结果要么是故事生硬不精彩,要么多是记者自己的情感注水。


故事不精彩当然很失败,但细节不够,记者用自己的眉头、拳头、指头、惊愕、愤怒、激动、赞美、咒骂借以充实故事框架的情形,却被普遍允许,甚至提倡。此种方式以探寻人物性格为由,打着性格即命运的旗号,实际上是在按照自认为的逻辑安排文章。


作者这样行文的时候,自认为找到了人物行事的内在性格原因,并揭示了它,写起来会投入,很带劲,读者读起来也会很带劲,因为通过人物性格命运等情感命题的运用可以使文章显得很煽情,但这样做违背了新闻最起码的真实性原则。


按此种写法写出的人物不再是人物本身,更多是作者自己(作者自己的想象或者理想)。小说可以是自传,而且只有自传性的小说才可能是伟大的小说;人物报道不是小说,它首先是新闻作品,它必须真实——“他”必须是“他自己”,而不能是记者或者记者想象中的他。这一点不容商量,如果违背了这一点,新闻人物作品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有人认为,被他写的人物有时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那样做,当局者迷,而记者身处事外,反而可以发现人物行事的内在性格原因。这种情形可能存在,但这也不是记者如此行文的理由,记者的责任是提供靠得住的实事记录,判断应该由读者下,一百个读者有一百个判断,记者的判断再好,越俎代疱也有失草率。所以,实事+性格解释的文章结构并不可取,比较可靠的人物文章结构依然是:重要场景切入之后转入时间顺序,中间为打破沉闷,可将场景、细节、精彩言论独立出来置于小标题下,增加文章的跳跃性。此种的结构最大的好处在于能从容完整地叙述人物生平,而实事+性格解释结构很容易陷入空泛的得失议论与抒情。


新闻人物记者的责任不是代替读者进行感情投入或逻辑判断,记者也没有这个权力。如果实在想表达自己,那就去写评论,没有必要在新闻作品中藏文学作品,假借新闻人物为道具实际在表达自己,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非要那样,直接写小说更省事。


他是他自己,不要让他照你心中的哈哈镜。




整理录音的时候,才发现一个半小时的采访中,他只是在讲自己,而将要写作的人物故事是“人和人”的故事,缺少其他人物与主角的互动推动,故事很难持续展开。


所以,采访提纲中的配角的人物表非常重要,表中要尽可能地包括主角的上级、下级、合作伙伴、竞争对手、朋友、敌人、支持者、反对者如此等等,关系千万重中的人物才算丰满人物。


成功人士往往在有意无意回避谈论他人,更回避谈别人对他的影响,在他的言谈中,他行事的对象都是抽象被动的人,不必命名。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再有主见的人也会受他人影响,并与之互动。而这种互动即是故事发展的引擎,没有它故事无法发动行走。


每位成功者在通往成功的荆棘中都会留下心中永远的痛,记者只要找准了,扎进去,释之痛,就能出好文章。但如果契机不对,成功者并不愿意让记者去扎。成功者不全是娱乐明星,越成功者要考虑和兼顾的事情越多,他无法让自己逞一时之快,而损伤整体的利益。成功者都是对成本最敏感的商人,他们会在出名的高成本面前,缄默不言。


最刺激的“与敌大战”不易被写到,作为竞争的对手却是可以经常被涉猎的目标。如果被采访对象实在避讳谈别人,还可以引导他谈迫于压力的妥协与屈服,这个问题的另外一种引导性问法是:请他讲述他的灵活性。


他是“人物中的人物”另外一层意思是,提供是其上级、下级、竞争对手、合作伙伴、敌人、朋友、支持者、反对者眼中的主角。可以通过电话、mail、IM等快捷方式进行采访,也可以通过二手资料作为写作支撑。相关句子的主语是“配角”宾语是“主角”,主角此时处于被改变状态。这种表达方式也能在形式上改变“主角”的名字长期“霸占”主语单调重复的沉闷,让文章活起来。


追求“人物中的人物”不仅出于故事情节的需要,也是真实性的需要,同一新闻事实最少有两个以上相互独立的消息源交叉印证被认为是新闻界的金科玉律,人物新闻的主观性更强,被采访人物处于保护自身利益的考虑所选择的叙述方式和角度一定对他最有利,新闻人物作品更应该采访更多的当事人。


即便不存在真实性问题,既便不想考虑真实性问题,多采访几个当事人也会有意外收获,因为每个人的记忆重点并不相同,主角的记忆对主角的故事而言也未必是最精彩的素材。




    

6000字的故事终于被细节、场景、冲突、矛盾、选择、困难堆砌了起来,但故事中的人物依然轻飘飘没重量,唤不起任何的玩味与回想。


电影也只有一个半小时,电影为什么能用短短一个半小时演绎出那样多精彩?


电影有两个重要的表达方式:道具与服装。这两个部分负责规定人物活动的年代与场景——时代特征,道具与服装在电影中可直接通过画面暗含在故事之中,文字报道不行,文字报道必须专费笔墨交待时代特征,否则人物就会因没有根而柔弱苍白。


处于节省笔墨与自然流畅的双重考虑,人物报道中的时代道具应更多地融入人物的口气、用词、穿衣、坐车、活动场所、所遇事件,融入每个句子,变成一个名词,而非独立句。要达到这一点并非容易,只有扎实的采访和事后不怕麻烦的大量资料查询才能一一落实这些细微之处,而粗心怕麻烦的记者会大而化之地省略,从而使每个句子失去了厚重踏实的机会。


“时代人物”另外一层意思是:“个人故事”再大都是小故事,“公众故事”再小都是大故事。新闻人物的意义就在于他是一群人的代表,读者通过看这一个人物,可以了解他所代表的行业与阶层。


要通过一个人反映一群人,反映一个行业,甚至浓缩一个时代,在选材上,就要注重个人与行业、时代的共同脉动,并将个人与整个行业、时代的进程关联起来;在布局上,应注意将个人置于时代与行业背景之中进行活动;在人物关系上,应通过这个人关联出更多的相关重要人物,并使他们互动。


他不仅是他自己,他还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世界太浩瀚了,读者需要数量有限的符号与象征读世界。这是媒体的责任,更是媒体的幸运与权力。慎用。

 

作者:刘韧
题图:Pixabay.com

刘韧新闻写作经验分享

1、刘韧:我这样做新闻

2、刘韧:言论仅是立场的判断

3、围在互联网中的编辑部

4、网络媒体教程:网络媒体记者

5、网络媒体教程:采访与写作

6、网络媒体教程:人物素描

7、刘韧:记者的数字力量

8、刘韧:新闻体要求

Publish: 刘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