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教程》后记

作者: 刘韧 | 日期: 2018-06-18



1993年夏,给韩云寄去的一篇投稿改变了我的命运。这篇关于盗版的文章并不是专为《计算机世界》写的,投向《计算机世界》没抱太多发表的希望,只是觉得那是业界第一大报,试试而已。


此时,我在安徽阜阳做电台记者,当时,新闻界流行“大特写”,我不甘寂寞,也试着给各报的周末版写了一些类似的文章,没有什么反响。投给《计算机世界》编辑韩云的文章是这类文章中的一篇,一篇文章而已。


一天,我从外面采访回来,同事对我说,北京《计算机世界》的韩云找你,关于稿件的事让你给他回个电话。我听了韩云的名字,以为是个女编辑,但电话那头传来的是一个小伙子的声音。韩云问我的第一句话是,“这篇文章,你还给了谁?”我老实交代,“还给了晚报。”韩云问:“给没给《中国计算机报》?”我说:“没有。”当时我还不知道有《中国计算机报》,韩云说:“那就好,我准备在市场版头条用。”韩云接着希望我今后多给他写文章,直接寄给他,我说可以。我是从1990年开始学计算机的,此时已经对计算机到了痴迷的程度,但在这之前,我未曾想过可以将计算机和我所干的新闻结合起来。韩云提醒了我,并给了我机会。


和韩云通电话后,大约一两个月,我要到北京帮朋友攒兼容机,但是在中关村我一个人也不认识,又想买到货真价实的配件,就想到了韩云,我当时天真地以为韩云应该和中关村做兼容机的人混得很熟,后来才知道韩云和他们搭不上界,但韩云没有推辞,也没有和我说明事情,他说:“你到报社找我吧。”我坐火车到了北京,到《计算机世界》找韩云,当时的《计算机世界》还在复兴路,我找到的时候,韩云在外面采访还没有回来,我就坐在报社里等他,当时报社的同事都以为我是韩云在山东大学的同学,其实在这之前,我还没有见过韩云。韩云回来,我们俩在《计算机世界》吃完午饭,他便塞给我几本市场行情小册子,让我先看报价,他开始打电话给他的朋友,问能不能帮我装机器。他的朋友很忙,晚上才有空,最后约好晚上在燕山酒店大堂见,最后韩云的这个朋友帮我装了一台486DX/66。回到阜阳,我就觉得韩云特别够朋友,挖空心思给他写稿,1994年,我在《计算机世界》发表了十多篇评论。


1994年,我写了一篇明星批评文章《解晓东如此义演——两个20万说明了什么》,文章很轰动,但也惹了巨大的麻烦,地方政府不高兴不说,解晓东将我拽上了法庭,要求赔偿100万,这场历时两年的官司最终以解晓东撤诉告终,算是“功德圆满”,但此事耗费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我从此对“为民请愿”的事心有余悸了。此时,我又想到了韩云,希望能通过他进入IT界。在起先的几个尝试都不成功之后,韩云终于在1996年6月将我介绍给了天汇,我和天汇总经理沈江一拍即合,立即走马上任天汇副总经理,但当时受Windows和UCDOS的冲击,沈江继续做天汇汉字系统的信心不是很足了,我留在天汇也没有什么意思。两个月后,因为稿件关系,我认识了《中国计算机报》副总编张永捷,她领我去见《中国计算机报》总编辑李超云,李超云翻了一下我在《计算机世界》发表的稿件,十分痛快地说:“你明天就可以来上班了。”李超云在10分钟内给了我一个重新做报人的机会。这就是我来北京的经过,我来北京是因为韩云、沈江、张永捷、李超云,是他们给了我机会。我一直在想,全国像我这样有一定写作能力,爱好IT的人很多,他们为什么没有来北京?是因为他们没有我这么好的机遇。


2000年4月,我将始建于1998年的www.liuren.com改版为www.donews.om,第一个初衷就是想给像我一样的人提供更多的机会。韩云只有一个,他能帮的人有限,尽管他总在尽力地帮人,总在和我说,帮人就是帮自己。Internet时代帮人是不是可以不一样?是不是可以同时帮更多的人?我现在还不知道www.donews.com今后会做成什么样子,但我相信一群有能力的人聚在一起,总会产生机会和机遇。


我的工作总是特别地忙碌,但Donews并没有因为我对它贡献小而停滞,这是互联网的魅力。Internet是大家的,Donews也是大家的,只有是大家的才能发展壮大。我的朋友对我说,Donews已经不是刘韧的了,刘韧的色彩越来越少,成了杜红超的,所以有人叫它“Dunews”,其实,这要感谢杜红超,这只能说明杜红超对Donews贡献最多。朋友说,这里越来越乱了,什么人都上来,不好。但我想,我们从来都不是什么有“身份”的人,也从来不靠所谓的“身份”或者“摆谱”生存,我们都是靠“本事”吃饭的人,所以,有什么理由拒绝大家在一起呢?Internet是大家的,Donews是大家。Donews永远欢迎所有喜欢它的朋友。大家各有各的方式表达自己,谁又能干涉呢?我的这些话可能得罪人,这里先道歉。我不愿意得罪任何人,我希望大家都自由自在,大家一起HAPPY。我这种态度可能会使Donews“永失”一些人,但我又有什么办法呢?“家是我出发的地方”,Donews是家,大家借助它走得更远,更高,是大家的造化。所以,Donews从来不介意外面的人到这里寻找文章和撰稿人,反而,欢迎大家这样做。甚至欢迎同类的站点出现,给大家提供更多出发的地方。创造价值一定有回报,投机取巧一定没长远。这是我.com,.com使我这个耐心不是很好的人也可以像韩云那样帮人了。


写于2000年6月





一周年记


1998年10月的一个下午,我最终选择辞职离开《中国计算机报》,交了手机和呼机,处理完最后事项,我直接打车去新单位《计算机世界》。两家报社相距不远,不到10分钟路程,因此,我还来不及想什么,就到了。就在下车的一刹那,我感到了和以往在《中国计算机报》门前下车的不同,在《计算机世界》门前,我因为陌生而感到不知所措和不安。我不知道找谁,所以,只能去找招我进《计算机世界》的总编刘九如。他很忙,他说,你下周再来上班吧。我本以为《计算机世界》挺需要我尽快加入他们工作的,我看到他们很忙,但这种忙碌和我无关。


从我进《计算机世界》到走出《计算机世界》,前后不到10分钟,这10分钟,我走得好辛苦。1998年9月,我刚刚出版了我的第一本书《知识英雄》,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但是在《计算机世界》的10分钟,我找回了我自己。我直接打车回了家,还好老婆在家,我没说什么,就躺下了。那天大约是我一生中最脆弱的时候。如果那时就有Donews,我应该不会那么脆弱,因为可以有很多知道名字的朋友和不知道名字的朋友安慰我,鼓励我,帮我出主意,想办法。


人是需要朋友的,但交朋友需要成本,所以,交朋友就像狗熊掰棒子,交了新朋友,忘了老朋友。网络能解决大家需要朋友,而交朋友成本又高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在大马路上,随便找一个人说话,会被认为“神经”,但是,在网上就可以,“神经”变成了网友。我一直说Donews不是ICP,而是一个“以文会友”的地方。网友之间同样存在互相熟悉和了解的过程,需要时间成本。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文如其人”,通过读一个人文章,随带就了解了这个人,省了交换名片和简历的时间,不亦乐乎。人需要朋友圈子,是为了抵御风险,寻找安慰以及寻找新的机会。Donews离这三个目标尚有距离,这距离即是Donews的生命力。


写于2001年5月11日





两周年记



6月28日聚会,我迟到了10分钟。我在家调服务器,忘记了时间。每个架过服务器的人都会有调通一刹那的快感。那天我终于让全世界所有的人都可以通过Internet访问到我家的机器。


Internet是一项神奇的发明。我一直以为,我们这批人是借助Internet的力量才有今天的。所以,我们在感谢Internet的同时,还要继续不停地学习Internet。


没有技术的支持,一切创意都是一张废纸。Donews创意始于1999年初,我用了一年多时间才找到小林将这个创意付诸实施。期间,我找过很多人,这些人不是忙,就是没兴趣。小林是在ICQ上主动和我搭讪的,他给我看他在《电脑报》上自己写自己的文章《少年网关》。如果我不用ICQ,我可能这辈子都不会认识小林。2000年初的那个周末,我请小林到我在双榆树的家吃饭。他说他几天时间就可以架起Donews。Donews从此诞生。否则真不知道Donews什么时候能够建起来。


我的很多机会都来自Internet,这使我更加有动力使用Internet。除了睡觉,我一般都在线,现在,我将服务器架到了自己家里,即便睡着了,朋友也可以来FTP和WWW。


一直到1997年,我还坚持写软件教程。至今我都认为,我的软件教程写得很好。我第一本想写的书就是软件教程。我认为很多人将软件使用教程写得很厚、很难懂,不是为了多赚钱,就是不知道教程该怎样写。今后,我会花很多时间研究软件教程怎样写,甚至软件说明书怎样写。如果我写的教程,能让更多的人方便明白地使用起一个软件,我觉得这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我是学中文的,但我比很多学计算机的人了解技术,因为我喜欢这个,我也从中长期受益。我有很多做技术的朋友,比如《程序员》杂志蒋涛、Donews二期开发总指挥Fishman、Donews发起人杜红超等等,他们给了我很多的知识。


Donews继续向前发展的动力将会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构架方式的创新;一是技术开发。构架方式的创新只要想清楚取舍就可以了,而技术开发却要靠一行行代码去写。雷军和我说:“Donews现在的瓶颈在技术开发。新浪领先于搜狐,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技术平台领先搜狐。”所有做过网络编辑的人都会理解雷军的说法。


我们这些人比起老报人都是晚生后辈,我们在今天跳出来做点事情,全仰仗着Internet,没有它,我们几乎什么都不是,所以,我们应该更加仔细地学习它、使用它。如果将此看作投资,我们认为当前没有比这投入产出比更高的。



写于2002年6月30日




三周年记



五年前,我做过一次拓展训练,做完其中的“断桥”项目,大家下来总结,争先恐后地说自己如何克服恐惧战胜自己;一个月前,我又做了一次拓展,再次爬到8米高的台子上,跨过“断桥”。这次,我想到的是敬畏之心。


拴上保险,迈出腿就能到达的“断桥”,很多人依然很害怕,唯一的原因是这个动作要在高空中完成,倘若在地上,没人会害怕跨越孩子都能跨过的距离。


面对十分保险的断桥,大家怕了;面对充满危险的现实,大家反倒一点都不怕。


这些年,我看到很多人因无所顾忌,不知害怕,而变得盛气凌人,最终落得被人明算或者暗算。


三年前,我和一位柔弱姑娘谈一位亿万富翁之不幸,让我吃惊的是,她没任何的怜悯,她说:“有钱有罪。”


真心希望他人好很难,真心帮助他人好难上加难。


我常想,我占据的这些资源,他人是否也想要,如果我不能给他,他会怎样……那位认为“有钱有罪”的姑娘是否真的印证了萨特所说的“他人即地狱”。美国人不是已经在讨论谁来养活富裕起来的中国人的问题了吗?


我今年33岁,Donews 3岁,都需要继续发展,都需要更多的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必将抢了别人机会,挡了别人道,坏了别人好事。


每当想起这些,敬畏之心泛起,诚惶诚恐,诚惶诚恐。


鲁迅在《一件小事》里这样开头:“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


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我想,“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大约是鲁迅“一天比一天看不起人”的原因之一。鲁迅无疑是他那个时代最天才的作家,但他不幸将大量的精力消耗在了无谓的“论战”上,而影响了天才的发挥。


Donews上很多纷争原本可以止于“就事论事”的拆细讨论。再难办的事情,只要认真拆细,先解决容易解决的,最终都有妥协的办法;再容易的事情如果一下上升到“人品”有问题,最终都无法再容忍这个人,最后导致,只要这个人做的都是错的,都要反对。这是无端增加很多的纷扰和矛盾的主要原因。


谁在Donews上被上升到人品问题被猜忌了,读读《论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心里可能会好受一些,实在郁闷,读读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诗句,或许可以释怀。


三年间,Donews经历了很多事情。得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彼此都还互相信任,都还互相有交流的需要。相比冰冷冷峻的深刻猜忌,我们宁愿中庸地一团和气。三年中,得罪了谁,在此鞠躬致歉。为的是三年之后,大家还能中庸地一团和气。倘如此,Donews便实现了它的“共生”理想。



写于2003年4月16日和2003年8月2日





版主们



2000年4月,杜红超坚决对我说:“你一定要将liuren.com改名donews.com,否则,没人愿意在你的后花园中,喝自己的下午茶。”


当时,我只是照顾杜红超面子,怕他不愿意在liuren.com喝茶,所以才勉强同意将liuren.com改名donews.com。


杜红超这些年给我出过很多主意,这一个无疑最大,为了主意,我要永远感激杜红超。


到今天,依然有很多人说,Donews离开刘韧,就不是Donews了。这句话的确让我受用,的确让我舒服,但这不是事实。Donews离开谁都能转。


每个人对自己的评价总是高于公众对他的评价,这是系统的误差,并不奇怪,但一个人总是认为“世人皆醉我独醒”,那他一定是先自我陶醉了。


杜红超话的意义在于将Donews在建站之初就建立在了公众网站的基础之上,而非只顾自己高兴的个人网站。


在这个基础上,Donews一直坚持保持最大程度的和谐的气氛,让会员和访客宾至如归,Donews通过各种方式为大家提供方便和帮助,比如,自不量力地为大家提供@donews.com邮箱;比如Donews FTP 下载;比如Donews聚会,这些都非Donews力量所及,但Donews都费力去做了,尽管效果并不见得好。但Donews想以此维持一个互帮互助的气氛。


三年多来,Donews积累下的最大的财富,是那几十个热心的斑竹,是他们在维持着Donews气氛与更新。由于斑竹足够地多,所以,意见足够多元。


我是一个足够悲观的人,面对坚固的系统,我想的最多的是它的崩溃。一根柱子再粗,我也不相信它能支起一座大厦,所以,不管粗细,我总是希望柱子越多越好。Donews100位斑竹就是Donews的台柱子。


一个版只要有一个热心的斑竹,就不怕活跃不起来,没有“我朋克”就没有“DVD谍报”;没有周速华就没有“摄影贴图”;没有“北京夜猫子”就没有“网络游戏”;没有“netbee”、“lxz”和“小土豆”就没有“下载链接”;没有王晨昀更没有“品网”……


在正在开发的新版之中,斑竹将被赋予更多管理权限,只要斑竹愿意做活雷锋,Donews一定会满足他。Donews从来不怕更多的声音,一个人的声音再响,最后变成嘶叫,也抵不上千万人低吟“四面楚歌”。


相信一群人,不信一个人,即便他老以人格担保,也不要相信他危险的人格。


媒体总是被编辑部立场控制着,Donews最好由更多的斑竹和专栏作者控制,它的价值才会在客观性上凸现出来。


Donews没有一个专职人员,这逼迫它必须坚持开放式多元化管理,这或许也是Donews能有今天的原因。


写于2003年6月26日





关于我们



Donews自2000年4月创立以来,只用半年时间就成为中国最大的IT写作社区。现在,它业已团结了6.2万名编辑、记者、自由撰稿人以及IT从业人员成为它的专栏作者或论坛用户。


Donews坚持Internet自身的自由、平等、开放精神。欢迎每一份真诚的交流,容纳每一份不伤害别人的个性,保护每一种渴望成功的愿望。积极、进取、向上、建设是它所提倡的品格。


Donews是工作平台。记者可以在这里找到新闻线索,撰稿人可以借此将自己的作品传到更远,编辑可以在这里找寻适合自己版面的稿件,CEO可以在这里宣讲他们的理念,评论者可以指点江山,市场人员可以推广他们的产品,不同意见者可以在这里争论。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需求,不同的需求只有等到其他需求也被满足的时候,自身才能真正被满足,这就是互动的规则,这就是互动的力量,这就是Donews存在的价值。Donews是业界。以往的业界在纸媒体上,产业链中各种角色一周互动一次,Donews不但可以使互动变成即时,而且,使更多的角色加入互动,这里呈现的业界更为真实。


Donews是社区,不是BBS。BBS是将自己隐藏起来,相互拍“板砖”,Donews坚持实名制,坚持每个人为自己的发言负责;BBS诉诸于情感的宣泄,很热闹,Donews是朋友的家园,很宽松;BBS无为而治,Donews有几十人在进行编辑和技术的维护;BBS无主题变奏,Donews有自己清晰的定位与目标。


Donews是社交圈子。它相信人不可能遗世独立,相信每个人都很脆弱,相信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流,相信有能力的人需要和有能力的人聚在一起,相信帮助别人最终就是在帮助自己,相信创造价值一定有收获,相信每一份成功都需要喝彩,相信每一次失败都需要告慰。Donews的圈子让它的会员在熟悉中找到依托和依靠。


Donews是写作的必需。写作中的作者不可能不被观点和立场侵入,一个有良知的作者在确立自己立场的时候迫切需要知道更多人的立场,通过网络社区,他可以更快捷地知道更多的观点。“世界是我的假设”,对于一个有良知的作者而言,他不仅要在作品中提供证明自己假设的实事,他也应该同时提供证明更多人假设的实事。这是他的责任和操守。社区网络不但可以在事先提供更多的假设观点,还可以在事后对作品作出修正。写作社区让写作更接近更多人的实事,也使个人写作变成社会写作。


Donews是新人出发的地方。现实生活中的权威、荣耀、等级,在Internet上被平等成一样的ID。当一个人觉得自己业已成名,不愿意再混同于一般网友,混同于一样的ID,此时他会选择离开,但Donews不会寂寞,会有更多的新人填充他的位置,如此往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Donews能够帮助新人成长,无法避免英雄迟暮。


Donews是舆论中心。Donews的力量在于二次传播。它以它的自由、公允、平衡、宽容、独立、参与逼近真实,所以,它比新闻更可信,所以,它能影响新闻。


Donews是每个人的Donews。它可以是你的个人主页、网络硬盘、留言版、个人相册或者bookmark等等,Donews会尽一切可能为它的会员提供更多的网络服务。入,你可以经营你自己的小天地;出,你可以拥有固定的访问量。不亦乐乎。


Donews是我关于《网络媒体教程》的实践,是本书内容的另外一种写作,现实的写作。韩磊也同时写了一个CoDelphi.com。我们希望更多的人通过本书建立起更多的属于自己的网络媒体。是为本书落脚点。


写于2004年10月25日


作者:刘韧


来源: 刘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