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光南思考中关村问题

作者: 倪光南 | 日期: 2018-07-15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

本文写于1999年。



中关村的优势在哪里?


中关村在中国领先的主要有四条:一是高科技人才最集中;二是高新技术企业最集中;三是电子信息产品的市场最发达;四是与外国公司的联系最密切。中关村有的情况很差,例如交通、住房、空气污染等等,但这四条却使它在中国高技术界处于领导地位,而且看来这个地位还能维持相当长的时间。



首先要产权清晰


中关村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尤其是成立较早的,往往产权不清晰,在公司成立时,知识产权没有界定,无形资产没有评估,智力资本没有量化……这样当企业长大后,产权问题就很难处理,很多问题由此产生,例如,科技人员和管理者之间不能统一在共同目标下,在发展策略、资金运用、经营活动、人事安排等等方面发生种种分歧。另外,经营者的权益不能从法律上得到保证,其贡献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不但影响积极性,还会产生其他问题。现代企业制度把产权清晰作为首要条件,今后高技术企业在建立时都要吸取这一教训,力求产权清晰。



两个市场的竞争


高技术企业不仅面临着产品市场的竞争,而且面临着人才市场的竞争。例如在国内外的许多公司中都有从联想出去的骨干,他们身居要职,出类拔萃,这对联想来说不能不是一大损失。所以如何吸引和稳定高技术人才是任何一个高技术企业的头等大事。


西方的经验表明,长远的、与公司前景紧密结合的利益机制(即期权:stockoption)在这里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这种机制在我国现行的法规下还难以进行操作,因此我们希望能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相配套的法规尽快出台。



时势造英雄和“10X”力量


中关村一些企业为什么能做大(相对而言)?究竟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看来是时势造英雄。试想,改革开放前的中关村不也是这块地,也是这些人吗?为什么那时出不来什么高技术企业呢?当然,除了改革开放这个环境因素以外,促使中关村高技术企业发展起来的还有技术和需求因素,这就是汉字(中文)信息处理,它使弱小的中国公司在起家时得到了一个能与外国巨人竞争的武器。如果把那个时期看作一个战略转折点(使中国高技术企业从无到有),那么中文处理就是在战略转折点的那种“10X”力量。下面列出了80年代汉字信息处理领域的佼佼者,后来比较成功的企业大多由此发家。


相应的拳头产品名称

汉字编码方案

八笔、五笔、双拼、表形、郑码、自然、……

软汉字系统

CCDOS、CCOS/2、CCS、晓军、UCDOS、天汇、……

汉卡系统

联想、长城、新时代、方正、巨人、……

中文办公设备

四通打字机、中文激光打印机(联想、北佳、先锋、……)

中文排版系统

华光/方正、909、4S、科印、……

中文应用软件

WPS、CCED、用友、译星、……

(仅列部分产品、不按顺序)


现在,汉字信息处理技术已相当成熟,各种标准也已纷纷确立,再加上人才流动的结果,它已经不能起到当年的那种特殊作用。今天,Internet正是那种“10X”力量,我们可以预言,中关村的新星将属于那些能借助于Internet这个“10X”力量发展起来的企业。



高技术产业的标准


现在比较多的人以R&D的投入比重(与销售收入相比)作为高技术产业的标准,按照OCED的划分,高技术产业的R&D的投入比重应达到8%~10%。如果按照这个标准,那么中关村的企业合格的太少了!实际上我们是将人家认定的高技术产业作为我们的高技术产业,因此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如果我们不努力增加R&D的投入比重,高技术产业这顶帽子可能会戴不住。



中国的特殊性


当然,中国有它的特殊情况,一是智力成本低,另外,当初很多高技术企业继承了研究院所、高等院校的成果,例如方正排版系统、联想式汉卡等等都是,它们的研制在公司成立10多年前就开始了,是用了国家以前多年的投入,这是一种技术储备。不过技术储备是会用完的,高技术产品的寿命又很短,一个企业如果一直不增加R&D的投入比重,它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利税率、竞争力等等都会逐渐降低。中国的特殊性只能在一个时期里使某些企业在低投入下顺利发展,“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从长期看,不能指望可以在R&D的投入比重上取巧。



艰难的道路


联想是典型的依靠技术储备发展起来的公司。近年来公司R&D的投入比重在0.1%左右,以前也相近。公司成立初期,它继承了计算所的成果,所以只用半年时间就实现了联想式汉卡的产品化。根据公司成立头三年(1985~1987)的数据,公司累计营业额是0.911亿元,利税2970万元,利税率达到29.7%,体现了高技术产品的特征。以其中销售量最大的ASIC型汉卡为例,它的销售价为2500元,毛利率高达98%,历年来汉卡共销出了16万套,贡献了数以亿元计的利税。从1989年起,在计算所研制多台计算机所积累的经验的基础上,联想先后在国内外推出了联想系列微机拳头产品,微机的产值大而利税率较低。不过根据1990年4月至1991年11月的一年半数据,这期间微机产品的出口额是7579万美元,利税率为12.6%;在国内新增产值2.5亿元,利税率为10.8%。但后来利税率继续降低,到1998年不到3%。现在公司利润来源更多的是依靠品牌和规模效益,这虽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之一是,在0.1%的R&D投入强度下,要使技术创新能力与公司扩大了的规模相匹配是十分艰难的。



联想前12年的口号和实践


在1984年底,计算所王树和等十几个科技人员建立了计算所公司,以转化计算所成果作为目标。3年后,中科院周光召院长表扬公司“坚持以研究所为后盾,以市场为目标,以产品为龙头,实行科研、试制、生产、经营一条龙的方针,开发了以联想式汉卡为代表的一批拳头产品”。5年后,计算所公司改名为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宣称“联想集团以开发成功联想汉字系统起家并由此而得名”,“在北京新技术开发试验区700多家高技术企业内,我公司成为拳头产品最多,也是唯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最高奖的公司”。8年后,中科院为此嘉奖说:“公司成立8年来,共研制开发出381项高新技术成果,获得科技、经济奖励的有60余项,其中联想汉字系统和联想系列微机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经过全体职工的艰苦劳动,目前的联想集团已初具规模,成为一个技工贸一体化的外向型产业集团”。9年后,北京市开发区认定联想集团已是一个“技、工、贸一体化的计算机跨国产业集团”。一直到12年后,公司的年度手册上宣布“联想集团已发展成为技工贸一体的以计算机为主,多元化发展的产业集团”。总之,从1984~1996年,联想的口号是技工贸,它反映了这段期间的实践。



轻结构和重结构


在1995年以前,联想只有中试生产线,主要是依靠外加工,那时在深圳有20家工厂为联想加工主板和扩展卡,这种模式称为轻结构,即联想掌握开发和销售二头,中间的生产靠外加工。有10年多的时间,联想的业务就是这样开展的。从1995年下半年起,联想建造了自己的生产基地,这就是位于惠阳,号称亚洲最大板卡生产基地的联想工业园,目前它已有约3000工人。从此联想增加了大批员工和固定资产,变成了重结构。这种结构变化的利弊还有待于实践检验。我们看到,国外很多高技术企业愈来愈多地采用“Outsourcing”,这和联想当初的轻结构相似,那么这是不是高技术企业的一个好模式呢?至少值得缺乏资金的企业一试,而且决不会上当。



高技术企业的风险


1998年联想集团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仍然取得了相当好的业绩。全年实现销售总额176亿元,特别是杨元庆率领的联想电脑公司,共销售电脑76万台,继续据中国第一,这是可喜的业绩。但在这么大的销售额中,利税总共才5亿多元,不到3%,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切。看来,提高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和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已成为我国一些大企业的重要课题。1996年香港联想曾出现2亿港元的亏损,占当年营业额的5.6%,这说明风险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在营业额很大的情况下,如果不注意防范,未雨绸缪,一旦出现问题将不堪设想。最近日本最大的微机和半导体公司NEC因经营失误导致亏损12.5亿美元,约占当年营业额的3%,裁员15000人,我们应引以为戒。总之,搞高技术企业如履薄冰,必须兢兢业业,来不得半点虚假和骄傲。


来源:《中关村问题》

作者:倪光南


来源: 刘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