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英雄2.0》台湾版序

作者: 刘一赐 | 日期: 2018-08-14

本文写于2003年1月。

 

北京市原来叫作海淀路的大马路已经改名为中关村大街;二○○二年九月十一日第五届「中关村计算机节」在璀璨的阳光中闭幕,总共成交签约金额超过人民币四百二十五亿元;北京电视台财经频道(BTV5)特别开辟了常态性节目,名称就叫作《中关村》,以产业界口耳相传的「八○年代看深圳、九○年代看浦东、二十一世纪看中关村」为开场白,定期介绍中关村的重要发展。这些现象,都显示中关村在北京市、在中国的关键地位,中国的信息科技产业当然不是只有中关村,但中关村却是不可不关注的重点!


上一世纪最后一期《商业周刊》(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出版),题为〈深入中国硅谷〉的封面故事正是报导中关村在中国信息科技产业的动见观瞻﹔《亚洲华尔街日报》在二○○二年十一月七日的一篇报导指出,两家知名的市场研究公司IDC与Gartner Dataquest的调查都显示,二○○二年第三季亚太地区个人计算机出货量大幅成长,中国个人计算机市场的复苏是主要原因,而个人计算机销量最大的厂商则是联想集团,接下来依序为惠普、IBM、戴尔。 

从北京中关村一家靠买卖电视机、溜冰鞋赚取差价的公司,转变为如今亚太区首屈一指的高科技厂商,联想是怎么做到的?我们也应该问:是什么人带领联想做到的?中关村还有哪些潜力十足的公司?谁在主导中国信息产业?

我从网络上看到《知识英雄2.0》这本书在中国大陆出版,读了几个章节,感觉自己似乎随着作者刘韧兄四处采访这些写下中国信息科技产业新页的关键人物,刘韧兄并未刻意描绘笔下人物,但一个一个鲜明的个性跃然纸上,阅毕全书,我甚至觉得我与书中的强人斗士们早已相识许久!


强人也好,斗士也罢,看到功成名就的英雄们意兴风发并不稀奇,而在刘韧兄这部书中,我们不但体会到强人奋发向上「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艰辛与执着,也不乏斗士拼搏争战「一将功名万骨枯」的霸气与残酷。


作者刘韧兄不愧有「中国IT第一名记」之称,书中我们看到他对信息科技、电信通讯产业的熟稔,带领读者毫无障碍地进入「中关村情境」﹔而他访问人时的单刀直入,堪称辛辣,突显了新闻人的敏锐与楔而不舍追求事实的精神,更增加了文章的可看性。《知识英雄2.0》让人读来过瘾、彷佛身历其境,我感到惊讶且佩服的是:一部中国信息产业发展史尽在刘韧胸中!


有些中国大陆常用的名词与说法,台湾却不容易了解其意义。譬如说,刘韧兄在书里用上了「倒腾」、「猫腻」这样的北京俗语,跟我曾经在文章里写上台语发音的「巷子里的」、「起毛机不爽」等词汇如出一辙。我赫然体会:位于某一个「文化地图」的作者,可以藉由当地流行的事件或俗语轻易的和读者拉近距离﹔但对身处另一个「文化地图」的人来说,读起来恐怕就相当吃力了。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部书在台湾的出版,说它是本「翻译书」也不为过,身为从事出版行业的文化工作者,我们只有尽量协助读者走入作者所描绘的地图中。


刘韧兄在本书中用典不多,除在每章后的「采访手记」里发抒他的议论感想之外,本文皆以叙述故事为主。或许为文时偶而技痒,有些地方还是会不经意地展现他中文系毕业的雄厚中文根柢,看似信手拈来,不着痕迹,却往往发人深省:


三国时东吴孙权曾在京口建都,赤壁是吴将周瑜大破曹操军队之处,苏、辛二人相差一世纪,两位词人怀古都用三国时代东吴打败曹军的典故。刘韧兄将两阙词并列,已见功力﹔而有「联想少帅」之称的杨元庆击败IBM等外商取得亚太第一,跟当年「雄姿英发」的少年周瑜勇破来犯曹军可有相似之处?


还有,在《中国科技斗士:中国信息产业之父》里,刘韧兄简单的以一句「陆首群令人想起胡雪岩」作结,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空间。清末商人胡雪岩筹饷助左宗棠用兵西北,因功赏赐红顶戴,人称「红顶商人」,后人以「红顶商人」作为政商两得意者的称呼。看起来刘韧兄字面上想要告诉读者的,也不过就是陆首群与胡雪岩两人同样都属「政商两得意」。


然而,我们如果细细品味,陆、胡两人境况差异之处,则是胡雪岩以「商人」赢得「红顶」、最后却因左宗棠失势而衰败﹔陆首群以「红顶」兼作「商人」、至辞去首信公司总裁之后,完全弃商归政,且赢得「中国信息产业之父」令誉美名。这大概才是刘韧兄所谓「想起胡雪岩」一语感叹本意?


知识经济时代,各大学开设的在职企管硕士班(Executive MBA, EMBA)蔚为热潮,我们常以西方世界商场研究之经典而自叹弗如,也常因缺少中国企业案例而有焦虑不安之感,刘韧兄的《知识英雄2.0》,里面有企业的兴衰、职场的起落、人与人之间的恩怨情仇,要说它是EMBA的必备教材也许稍嫌夸大,但若说这是一部中国信息科技界跨世纪的「官场现形记」,肯定当之无愧!


作者:刘一赐/中华网原副总裁、武陵客CEO 

来源: 刘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