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韧:和人物共同创作人物故事

作者: 刘韧 | 日期: 2020-04-12

编者按:本文为DoNews编辑部内训课实录,创作于2011年。由传媒见闻谭缘于20204月根据录音整理。

我从1997年开始人物写作,一直写到2003年。5年间,无论刮风下雨,还是抱病在身,我每周都会写一个人物,篇幅在700010000字左右。这样的频率从未间断,5年时间,做了250个人物专访,今天讲如何做好人物专访,正是基于这250次采访经验。

约采访


人物专访好坏,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采访了谁。读者想看的,不是作者写作的故事,而是要看受访者的故事。好的人物稿,往往不是故事写得好,而是受访人物的故事精彩。


怎样才能约到采访对象呢?首先要直接。如果只是通过该家公司公关部约,那么被拒绝的可能性非常大。在联系公关部同时,记者也要亲自去联系。联系的方式很多,和被采访对象开会的时候当面约,有电话号码的,打电话约,一次约不到,两次去约,长时间采访约不到就约短时间,15分钟,3分钟都可以。但是双方一旦坐下来,你就可以赖着不走,就此采访下去,不会是只有15分钟,这些都是经验。新闻最重要是第一手资料,为了第一手资料要不惜一切。如果遇见不想见面的受访者,电话采访也行,再不济书面采访也是可以。


约采访的过程,确实就是求人,如果这个关系倒置了,变成受访者求记者,那么这篇文章一定不会有多好看。媒体不是大爷,记者寻求采访,需要求采访对象接受采访。当记者变成大爷的时候,读者就变成了大大爷,读者会觉得,你写的是不重要的人物,懒得看。只有求到重要被采对象时,读者才会看重你,觉得你写的东西很重要,必须看。


当年为了约采访,我想了几招。1996年我加入了《中国计算机报》,但一直到1997年才开始做人物专访。并不是我一开始不想做,而是因为刚加入《中国计算机报》时,人脉关系不够,不能支持我约到那些有影响力的人物。


1997年时,人脉关系比以前好一些,就开始做这件事了。当时还有报社分管采编的副总编张永捷和我一起做,她的主要任务就是约采访。当时我和国内公司走得更近一些,但像IBM、惠普这些外资企业,我都不太熟悉,此时就需要通过张永捷副总编的关系去约,有时甚至要动用整个《中国计算机报》的资源去约。


很多时候,只要采访到人,文章就肯定成了。就像能在本拉登死前采访到他,那这篇文章无论怎么写,都是好文章。


我在天极,一个同事叫杨子,他写文章一般,但采访能力非常强。当年杨子很早就得到消息,知道新浪把王志东赶走了,他想做采访,但王志东当时不接受任何采访。杨子就一大早,堵在新浪门口,在王志东上班的路上,拿着相机拍照,然后去问王志东几句话,只要做到这一步,这篇文章就成了。


所以,约采访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不仅是姿态低,还要花体力。我做记者的单位,在计算机界已算最强势媒体了,但为了约采访,我依然低声下气地求人。记者一定要牢记,求别人,就是因为他不容易被采访到,越不容易采访,文章就越好。

准备采访


2002年,我去旧金山,看到了他们修缮后的议会大厦。在此之前,旧金山发生过一次地震,议会大厦的墙裂了。他们花了7年时间讨论要不要修,决定修后,又花了23年准备修,最后真正修缮时间,只用了几个月,这就是美国人做事情的一个原则。我们做准备不用这么夸张,但一定要做准备,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人物专访的准备,最重要的是研究受访者简历。了解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看他简历,写人物专访本质上,就是将受访者简历给扩大化、故事化。做到这一步后,还要将个人小故事,放进大历史的背景中。


我当年采访的企业家,要么是同龄人,要么就比我大。所以,我能揣摩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分析他们选择的逻辑。假如现在我的采访对象是80后,我就会思考,他们都听什么歌长大?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社会产生了哪些变化?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对80后而言,可能受八十年末那场风波的影响不大,但对我们这代人,它的影响无法忽略。同样地,摇滚对80后的影响可能也很悠闲,但对70年代出生的人,影响就非常大。所以,一定要在时代背景中去研究一个人的简历,这样才能知道,他选择的逻辑是什么。


第三,要阅读其他媒体对他的相关报道。通过阅读,找出其中的故事和特写,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找到问题的答案,进而丰富故事和特写。牛顿说:我为什么这么聪明?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的报道为什么写得好?因为你站立了此前一切报道之上。


还有一个准备,就是要睡个好觉。人的精力有限,睡得越好,第二天精力就越饱满。另外衣着也要讲究,要考虑到受访者的价值观。比如要见一个很古板的人,那就要穿西服,哪怕是夏天,也要穿的周正,因为他的文化就是这样。假如衣衫不整,就会给受访者留下很差的印象。注意着装,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尊重受访者,尊重他的习惯。


最后,一定要检查录音机。惠普总裁程天纵采访回来,发现录音机没录上,当时我都快疯了。我立刻凭着记忆,把素材回忆出来,期间一口饭都不敢吃,一口水都不敢喝,就怕忘了。有了这段经历,后来所有采访,我都带两个录音机录音。而且每次采访前,我都会担心录音机,后来我的两百多次采访,录音机都没出过问题。

采访提纲


受访者往往会要求,提前查看采访提纲。采访前,给采访提纲,也是尊重受访者。受访者,也可以基于采访提纲做准备。


来源: 刘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