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浩正:写给编辑人的信 编务报告书 一个实例

作者: 周浩正 | 日期: 2020-04-17

本文写于2004年7月23日



高彦:


今早运动回来,打开报纸,赫然读到“首本真人漫画《恋爱双频》来了!”的标题,吓我一大跳。往下细读,果然有人把“电影书”的概念做成成品了,据联合报记者陈宛茜7月13日报导﹕“作者陈帅君,自称是个『画漫画长大的孩子』,他先从漫画入手,接着玩摄影,最后到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学院学拍电影,做过舞台剧的美术指导与副导演,娴熟编剧、脚本、分镜等技巧,两年前,回到台湾,致力于『真人漫画』的创作。”


这是台湾“联经出版公司”的杰作,预定下月隆重推出。


高彦,我引述这段文字,想告诉你的是:我一共写了11封信予你,所叙述的虽是老人言,可没跟时代脱节。我做了一辈子编辑,一个编辑人该有的敏锐与辨识良窳的基本能力,并未丧失。我希望你们不会错认我信中各项建议,都是陈年旧案,之所以喋喋不休,只为了消磨最后时光罢了。有些建议涉及领域的占有,我曾清楚表明,它极可能是个商机,问题则在能不能理解以及敢不敢付诸实践而已。


联经推出“真人漫画”并不足以妨碍电影书的进行──他们只是重覆了24年前我们摄制<流逝>的经验,《恋爱双频》的出现,只是更增添了电影书方案的可行性。


如何?愿意试一试吗!


此信,谈的是编辑实务。


但我跳开一般编辑实务所谈之种种,从不同角度切入,希望有志于出版、而又一脚踏进编辑工作者,能有所体会并另有发明。


我手上刚好有一份当我负责实学社经营责任时,在董事会与股东会议上,为了请求增资而撰写的<编务报告>,我们就从它开始。这份报告并未遵循标准格式──事实上,我也不晓得何谓标准格式,据我所知所见,报告写法千奇百怪,所以也就不避简陋,算是提供一个错误示范。


我们一旦做了编辑,总有一天会扛起重责而独当一面,撰写各种性质报告的机会多的是,想躲也躲不掉。既然躲不了,不如踩在这块他山之石上面,锻练出更强的功夫吧!



【编务报告】全竞争时代


〔实学社〕的竞争策略(1999年8月1日)



O.出版界发生什么事了?


才在十多年前,台湾的出版市场仍是饥渴的,大型书店刚刚诞生,大卖场的书架上,急需大量书籍填补,人们的心态也从戒严转入大开放,各种各类的书籍,似乎永远填不饱市场的需求。


早年,一本书的生命周期,至少有三个月到半年,每本书都有充分的机会,被读者熟悉。如今,一本书的生命周期缩短到不足一个月,有些不知名的出版社,书一出版,即宣告死亡。


根据“行政院新闻局”最新统计:到1998年止,全台湾登记有案的出版社共有6,380家,各种书籍的年出版数量高达30,868种,每天送达店头的新书,也在80本左右,台湾只有2,200万人口,虽然读书风气极其兴盛,但“粥”多“僧”少,有限的市场,迅速地从传统的竞争型态,跃入“全竞争”的时代。


书的类型越来越多。


作家的定义也越来越广阔。


书的出版,越来越容易,这一切急速发展的结果是:


──“书满为患”。


在这新形势下,原有传承已久的出版观念也面临崩解,而必须从新认识。


1.大家都在互相模仿抄袭!


整个出版界的现况,和麦可.波特观察的台湾企业界的情形如同一辙:


“台湾企业介面对的一项真正的危机是,停滞在一个已经变得过时的竞争阶段。”


为什么说是“停滞”与“过时”?


因为我们越来越相像了。


甲出版社出版心理学、文学、管理学、……赚了钱,乙出版社如法泡制。丙出版社的一部书大畅销,其他出版社,找寻类似的书,也一窝蜂上市,大家一同努力,非把市场做烂方休。


我们终于在激烈竞争下,学习“最佳示范”(最成功典范)的同时,造成“竞争合流”,大家全都长的一模一样了。


因为缺乏独有的特色,所以长相都没有差别,彼此产品重叠性高,都拥挤在狭小的类型里互相抢夺有限的资源,最后只有在价格上作竞争,不停地削价,进行价格破坏——刚开始时,还从行销策略面来思考,不久,就再也没有底线,——变成噩梦一场。


这就是台湾出版界目前所陷入的“麻烦”。


有些人已经在思考了,但更多的出版者仍在奋不顾身地热情互拥,乐此不疲。


2.寻找出自己的特色吧!


“你认为麦当劳可以同时卖汉堡、海鲜和中国菜,而且都得第一名吗?”——孙正义(“日本软体银行”总裁)


孙正义总裁提出的问题,正好是今日出版者应该扪心自问的。答案很清楚摆在那儿,你必须拥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这是你所以可以生存下来的依据和理由。


要继续生存下去,必须与众不同。


必须勇敢的作策略抉择,学习割舍,培养出不同流俗的眼光,寻求进入可以同时“经营未来”的领域;最重要的一点,便是由此区隔出自己的特色。


譬如说,一提到“历史小说”,第一个闪进脑海里的,就是“实学社”——要做到这一点,第一个行动就是“集中优势”:舍弃缺乏竞争力、没有未来性的;强化既有产品中最强、最具竞争力的。


就“实学社”而言,无疑的,【小说人物】系列所发展出的历史小说,置放在台湾出版界和华文出版市场中评估,这是一个充满发展契机的领域,因为虽然在领域中有竞争者,但都有弱点或各有偏颇:


“远流”虽然拥有众多历史读物,但全是当年的专业编辑人在远流所策划出版的,人去政息,已失去原先所设定的理想和目标,即使有人承袭,也逾淮成枳了。


“联经”和同属联合报系的《历史月刊》,则偏重于学术研究,目前还仍难脱学院色彩,看来包袱甚重,一时也不易改弦易辙。


“巴比仑”出版颇多历史小说,其中以二月河《雍正王朝》等系列甚受欢迎,但出版社本身少了理想性,也少了自主性格,以购买大陆既成作品为主,水准参差不齐,落差颇大。


“实学社”身处其中,恰巧占着一个有利的战略位置,可依此创建出独有的特色,经营出一番气象。


3.为什么是“历史小说”?


中国的历史小说,一向被认定为休闲读物,并没有赋予其积极意义。证诸邻近日、韩两国,历史小说非常发达,据旅日台胞陈再明先生(在日本历史读物发表甚多作品,薄有文名)告知,历史读物(以小说为主)这一类型的出版物,在日本出版界占有重要地位,当年吉川英治、司马辽太郎等历史小说作家,其版税所得曾高踞全日本第一位,收入之丰,令人咋舌。


中国人一向自诩为历史的民族,但对本身历史的再创造,重新赋予现代意义方面,显然留下了太大的空间,因此日、韩作家,常以中国历史人物为创作标的,屡创销售佳绩。


看到历史小说在日、韩的蓬勃发展,见证了他们强韧的民族精神和创新能力,他们著作经常带着强烈的特色:


——和企业经营紧密的连系起来;
——允许作者释放各自的诠释能力,将历史人物再造;
——植入现代精神,洋溢强烈的现代性;


在日、韩两国,阅读历史小说,可说是全民运动。


他们的年轻人在读、上班族在读;企业家更将历史人物奉为圭臬,作为经营时的学习对象。相对于日、韩出版界和读书界的历史热潮,华文出版世界显然冷漠太多,以同属东方中国文化涵盖的区域,我们没有理由会继续置身在珍贵的历史经验之外,这是不合乎时代发展规律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最主要是因为一般读者,还不了解历史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以及在为人处事上的启发性。


台积电的张忠谋和联电的曹兴诚都曾表示,他们之所以能达到今日的成就,有许多造因,而从小嗜读历史,却是其中重要的要项。


在台湾出版地图上,在整个华文出版市场上,历史小说已经有了一些成就,但就日、韩发展轨迹来看,显然仍属处女地带,值得去大力开发。谁先全力涉入经营,谁就会成为下一世纪此一领域的领导品牌。


4.为什么该由“实学社”来做?


在刚成立“实学社”的时候(1994年),我们提出四个问题:


什么类型(出版范畴)是可以过渡到21世纪,到了21世纪,不会因时间而被淘汰,仍属出版主流之一;

什么类型(出版范畴)是目前竞争最小,参与者寡,又能渐渐凝聚出特色,兼具累积效应(现在印行的书,五十年后仍留存在市场上,不易被迅速淘汰,因而凝聚成可观的规模。)。

国内出版界,经常购买外国版权,久而久之,不免生出一个想法:什么时候在书的著作版权上,我们可以由输入国转变成输出国?想达成这个梦想,我们可以依凭的出版类型是什么?(我们心里想的输出对像是中、日、韩、美)

什么类型是可以涵盖两岸三地,在华文出版世界天长地久,一领风骚? 


我们经过不断讨论,归结出两个策略方向:


——一是历史读物(大众读物一环)
——一是应用知识(实务经验),例如ABC现象和入门知识(国民基础知识)


历史书籍在市场上虽然不乏出版者,但其中历史小说部份,经营者少,而且有一个先天性的弱点,写手太少。这个弱点,反而让我们看出了机会。假使能克服这个弱点,再进而引入日韩与企业经营挂钩的务实观点,扩充历史小说新的内涵,使传统的历史小说读者的视野拉开,同时开发上班族……等新客源,在新的定位上(形成局部优势),这个既陈又新的领域,必然能有所收获。


在当前出版界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许多热门的领域,早已充斥了竞争者,比尔.盖兹刚刚写好的新作,才完成初稿,在台湾的授权金即高达十三万美元以上,出版以后,达不到十万册以上的销售量,可说血本无归。国内少数各出版领域的知名作家,他们尚未完成的作品,即已被重金预订,在这种背景因素下,出版业早已经从当初家庭式手工业,进到真正的商业竞争,所有的企业运作规则,在出版界一样能充分运用。诚如众所周知的,一个“资本密集”及“人才密集”的时代来临了。


由此看来,身处战国时代的出版界,我们的赢的机会在哪里?


或者应该换一个方式问:我们能形成的特色及优势在哪里?


我们不可能在每一个领域中领先。


但我们有可能在某一个小范畴内领先。


而这个看似小小的范畴,一旦踏入,就会发现其间领域也无限庞大。


如今,“实学社”在“历史小说”这个范畴中,已经初步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年半以来,已经出版了86册历史小说;
——已发掘出李约、杨书案、王顺镇、胡氏兄弟、穆陶、陈茂松、陈峻菁、宫城谷昌光、浅田次郎……等将近20位作家;
——已取得多数作家的信任,以〔作品集〕的模式经营他们的著作;
——为了解决“写手”问题,以及占有在历史小说创作上的领导地位,我们设立了“罗贯中历史小说创作奖”,已完成第一、二届的评选(第三届正在征稿中),引起影视、广播、电子游戏业的注意与合作;
——策划性命题作品,第一波【小说36计】进行顺利,将于明年完成;而第二波〔中国宰相列传〕(暂定)等其他出版构想,正研议中。


在“历史小说”方面,四年半来所投下的资金和心力,已拥有一定的口碑,而随着出版书种的增加,和〔小说奖〕的推波助澜,影响力也日益扩散(大陆上有好几家重要出版社,寻求与我们合作),我们也不放弃日、韩市场,总是不屈不挠地将适合的作品,透过博达(经纪公司)争取出版。


有了这些基础,若能得到充分的支持,成效必可迅速扩张。


5.下一步怎么走?


说明“下一步怎么走?”之前,有一段文字必须摘引下来,因为这个指导理念,正是“实学社”用来形成其出版政策思索时的核心理论:


“势力均衡”(balance of power)是政治学的一个名词。这个原则说明了邦国之间的一种实力抵消。如果有两个或一群组有着同等或相近实力的国家同时并存着,她们之间的势力消长就往往会造成一种“胶着状态”(stalemate),使得任何一个邦国都难扩展分毫。如果这群处在势力均衡状态下的邦国恰好是一个文化发展中心,而四周之地区又都是文化较落后之地区,那么,列国竞争和发展的取向也就往往会集中于文化较高的心脏地区,而较忽略四周较落后的“无人地带”(no man’s land)。但也正因为列国之竞争取向皆集中在势力均衡场的中心,使得任何一个向力场中心发展的国家皆遭到其他邦国之妒恨,而形成寸土必争之局。相反地,如果任何邦国向力场的周缘发展,她所遭到的抗拒力也就必定会较弱,而且亦因此能够获得较大的进展。——<势力均衡场论>(孙隆基)


假使孙隆基先生说的有理,从“实学社”的立场来看,当初选择发展历史小说,主要是看到此一领域在出版主流外的边陲现象,并衡量当前竞争对手的优缺点(如前述),可以在战略上消除时间落差导致的不利因素,而达成自己的目标。


既然选定了发展领域,而于评估长期竞争时,目前参与竞争者之中,“远流”最具规模,“联经”最有深度,而“巴比仑”则拥有部份市场。


若要脱颖而出,将竞争对手远远抛离,集中自己的优势,可从四方面加强实力:


加强企划力(产销一体思考):除了【小说36计】外,应拟出更多可执 行的方案,适度量产。

缩短〔罗贯中历史小说奖〕举办的周期:从目前的二年半举办一次,可改善到一年半举办一次,并加强在国内外的宣传——只要是以华文创作的历史小说,不分国籍,均可参加。如此一来,可使觅才、觅书之举,更快进到良性循环。

办一本“实用历史杂志”:以这一本杂志来凝聚历史爱好者,也以这本杂志作为扩大社会影响力的大本营,并且于迎接“杂高书低”时代,构成鸟之双翼,相互支援发展。

为“实学社”新的发展阶段奠基:一个出版社在既有的、成熟的领域,如何再跨出一步,是每一个经营者日思暮想的功课。“实学社”有一个梦——有没有可能在部份“类型小说”的大众市场上独树一帜?


有一个架构,早已存放在大家心里:“实学社”的出版蓝图上,希望能有一天能够设立四个大奖:


1.“罗贯中历史小说创作奖”(奖金100万):我们己经出版了第一、二届得奖作品,第三届征稿活动进行中。
2.“曹雪芹爱情小说创作奖”(奖金100万)
3.“施耐庵侠义小说(即武侠小说)创作奖”(奖金100万)
4.“吴承恩奇幻小说创作奖”(奖金100万)


总而言之,这个计划有二个目的:


其一:“实学社”会成为华文出版市场上,“大众小说”领域内的领导品牌。

其二:掌握住海峡两岸三地最富原创性和市场价值的通俗小说市场,留下与影视圈及电子游戏等的合作空间。


“实学社”存在的目的,即在执行这四种类型小说,使其成为个中翘楚。若有余力,或因应公司政策需要,可在下述方面着力:


1.应用科学类书籍(如前述ABC现象的掌控)。
2.经典出版(可提升公司形象)。
3.特别企划(如主题式漫划开发)。


6.优先次序的决定和现况:


限于人手和市场的有限性(需要时间渗透和扩散)“实学社”只能依资源的大小,一步步推动下列计划:


1.目前【小说36计】已进行到第四批6册,将在九月出书,届时共出版了30册。
2.第三届“罗贯中历史小说奖”征稿中,预定2001年6月30日截稿,同年11月19日揭晓。
3.爱情小说系列〔小说具乐部〕正式启动,已经有三位作家加盟,有两部作品完成,已分别进入排印和审稿阶段。若一切顺利,“曹雪芹奖”最迟应该在明、后年宣布征集。此时,公司暂以双线结构出版品,不至于让公司产品显得单薄。
4.若有资本到位,应该出版以下杂志(先择一而行):
˙《实用历史杂志》
˙《小说报》(或《小说具乐部》《小说王》)
5.依上述四项奖项,分别推动实施,可使〔小说具乐部〕系列,获得最大的稿源支持和巨大的影响力。


7.成就了什么?


1.可在较短的时间,先于历史小说领域内,创建出影响力,而这一影响力能够涵盖华文出版市场。
2.把古老的历史智慧,和现代企业经营紧密地连系起来,这个方向是极具前瞻性的。
3.设立奖项,就能发掘、培养新的偶像,而书与人都会成为公司的资产,可常久经营。
4.拥有原创力的产品版权,可供未来多媒体及网际网路上的发展。
5.有机会进军国际(金庸、古龙、琼瑶等作家的著作,己经有了日、韩译本)。


8.结语


“实学社”成立迄今,面对出版业激烈竞争,其间艰辛,一言难尽。


从整个态势而言,公司经营也正面临发展瓶颈,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我们实在没有太多的选择:


一是维持现状,继续边打边走,靠一己之力,慢慢“熬”;

一是为了及早完成布局,应筹集丰裕的资金投入,以便稳固既有成果并展示更大的企图心,谋取通俗文学市场的领先地位。


最困难的路都走过来了,但新的挑战又一波波涌现。


假使我们采取过于保守的策略,将很快失去竞争力,只怕连已经拥有的成果,也将不保;我们除了勇往直前,没有第二条路。



高彦,这份报告最后并未达成任务──虽然在“董事会”与“股东会议”都票决通过“增资案”,但因某人的“技术杯葛”,资金无法筹全而破局,导致公司减资重整,由“远流出版公司”收拾残局,并重组经营团队。


但,不管怎样,这份报告多少还存留一些参考价值,留下来当做纪念吧!


编辑实务可谈之事颇多,下回谈“书系经营──繁盛的秘诀之l”、“聪明拷贝──繁盛的秘诀之2”、“12个力──繁盛的秘诀之3”以及“通路为王──繁盛的秘诀之4”……等等,且听我慢慢道来。


这些信将不以你或新蕾做唯一对象了(毕竟我并不了解童书出版),我将针对编辑人及对出版有兴趣的人士叙述,假如你不嫌弃的话,我会继续传送。


请问候纪社长,敬祝大家健康快乐。


浩正7,23'04


作者:周浩正/台湾长鲸出版社发行人

版权:本文由作者周浩正授权刊发


编 辑 推 荐
刘韧:好记者到事实为止(2020修订版)
刘韧:怎么学习(2020修订版)
刘韧:编辑的价值

来源: 刘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