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浩正 | 日期: 2020-04-17
本文写于2004年7月23日
高彦:
今早运动回来,打开报纸,赫然读到“首本真人漫画《恋爱双频》来了!”的标题,吓我一大跳。往下细读,果然有人把“电影书”的概念做成成品了,据联合报记者陈宛茜7月13日报导﹕“作者陈帅君,自称是个『画漫画长大的孩子』,他先从漫画入手,接着玩摄影,最后到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学院学拍电影,做过舞台剧的美术指导与副导演,娴熟编剧、脚本、分镜等技巧,两年前,回到台湾,致力于『真人漫画』的创作。”
这是台湾“联经出版公司”的杰作,预定下月隆重推出。
高彦,我引述这段文字,想告诉你的是:我一共写了11封信予你,所叙述的虽是老人言,可没跟时代脱节。我做了一辈子编辑,一个编辑人该有的敏锐与辨识良窳的基本能力,并未丧失。我希望你们不会错认我信中各项建议,都是陈年旧案,之所以喋喋不休,只为了消磨最后时光罢了。有些建议涉及领域的占有,我曾清楚表明,它极可能是个商机,问题则在能不能理解以及敢不敢付诸实践而已。
联经推出“真人漫画”并不足以妨碍电影书的进行──他们只是重覆了24年前我们摄制<流逝>的经验,《恋爱双频》的出现,只是更增添了电影书方案的可行性。
如何?愿意试一试吗!
此信,谈的是编辑实务。
但我跳开一般编辑实务所谈之种种,从不同角度切入,希望有志于出版、而又一脚踏进编辑工作者,能有所体会并另有发明。
我手上刚好有一份当我负责实学社经营责任时,在董事会与股东会议上,为了请求增资而撰写的<编务报告>,我们就从它开始。这份报告并未遵循标准格式──事实上,我也不晓得何谓标准格式,据我所知所见,报告写法千奇百怪,所以也就不避简陋,算是提供一个错误示范。
我们一旦做了编辑,总有一天会扛起重责而独当一面,撰写各种性质报告的机会多的是,想躲也躲不掉。既然躲不了,不如踩在这块他山之石上面,锻练出更强的功夫吧!
【编务报告】全竞争时代
〔实学社〕的竞争策略(1999年8月1日)
O.出版界发生什么事了?
才在十多年前,台湾的出版市场仍是饥渴的,大型书店刚刚诞生,大卖场的书架上,急需大量书籍填补,人们的心态也从戒严转入大开放,各种各类的书籍,似乎永远填不饱市场的需求。
早年,一本书的生命周期,至少有三个月到半年,每本书都有充分的机会,被读者熟悉。如今,一本书的生命周期缩短到不足一个月,有些不知名的出版社,书一出版,即宣告死亡。
根据“行政院新闻局”最新统计:到1998年止,全台湾登记有案的出版社共有6,380家,各种书籍的年出版数量高达30,868种,每天送达店头的新书,也在80本左右,台湾只有2,200万人口,虽然读书风气极其兴盛,但“粥”多“僧”少,有限的市场,迅速地从传统的竞争型态,跃入“全竞争”的时代。
书的类型越来越多。
作家的定义也越来越广阔。
书的出版,越来越容易,这一切急速发展的结果是:
──“书满为患”。
在这新形势下,原有传承已久的出版观念也面临崩解,而必须从新认识。
1.大家都在互相模仿抄袭!
整个出版界的现况,和麦可.波特观察的台湾企业界的情形如同一辙:
“台湾企业介面对的一项真正的危机是,停滞在一个已经变得过时的竞争阶段。”
因为我们越来越相像了。
甲出版社出版心理学、文学、管理学、……赚了钱,乙出版社如法泡制。丙出版社的一部书大畅销,其他出版社,找寻类似的书,也一窝蜂上市,大家一同努力,非把市场做烂方休。
我们终于在激烈竞争下,学习“最佳示范”(最成功典范)的同时,造成“竞争合流”,大家全都长的一模一样了。
因为缺乏独有的特色,所以长相都没有差别,彼此产品重叠性高,都拥挤在狭小的类型里互相抢夺有限的资源,最后只有在价格上作竞争,不停地削价,进行价格破坏——刚开始时,还从行销策略面来思考,不久,就再也没有底线,——变成噩梦一场。
这就是台湾出版界目前所陷入的“麻烦”。
有些人已经在思考了,但更多的出版者仍在奋不顾身地热情互拥,乐此不疲。
2.寻找出自己的特色吧!
“你认为麦当劳可以同时卖汉堡、海鲜和中国菜,而且都得第一名吗?”——孙正义(“日本软体银行”总裁)
孙正义总裁提出的问题,正好是今日出版者应该扪心自问的。答案很清楚摆在那儿,你必须拥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这是你所以可以生存下来的依据和理由。
要继续生存下去,必须与众不同。
必须勇敢的作策略抉择,学习割舍,培养出不同流俗的眼光,寻求进入可以同时“经营未来”的领域;最重要的一点,便是由此区隔出自己的特色。
譬如说,一提到“历史小说”,第一个闪进脑海里的,就是“实学社”——要做到这一点,第一个行动就是“集中优势”:舍弃缺乏竞争力、没有未来性的;强化既有产品中最强、最具竞争力的。
就“实学社”而言,无疑的,【小说人物】系列所发展出的历史小说,置放在台湾出版界和华文出版市场中评估,这是一个充满发展契机的领域,因为虽然在领域中有竞争者,但都有弱点或各有偏颇:
“远流”虽然拥有众多历史读物,但全是当年的专业编辑人在远流所策划出版的,人去政息,已失去原先所设定的理想和目标,即使有人承袭,也逾淮成枳了。
“联经”和同属联合报系的《历史月刊》,则偏重于学术研究,目前还仍难脱学院色彩,看来包袱甚重,一时也不易改弦易辙。
“巴比仑”出版颇多历史小说,其中以二月河《雍正王朝》等系列甚受欢迎,但出版社本身少了理想性,也少了自主性格,以购买大陆既成作品为主,水准参差不齐,落差颇大。
“实学社”身处其中,恰巧占着一个有利的战略位置,可依此创建出独有的特色,经营出一番气象。
3.为什么是“历史小说”?
中国的历史小说,一向被认定为休闲读物,并没有赋予其积极意义。证诸邻近日、韩两国,历史小说非常发达,据旅日台胞陈再明先生(在日本历史读物发表甚多作品,薄有文名)告知,历史读物(以小说为主)这一类型的出版物,在日本出版界占有重要地位,当年吉川英治、司马辽太郎等历史小说作家,其版税所得曾高踞全日本第一位,收入之丰,令人咋舌。
中国人一向自诩为历史的民族,但对本身历史的再创造,重新赋予现代意义方面,显然留下了太大的空间,因此日、韩作家,常以中国历史人物为创作标的,屡创销售佳绩。
看到历史小说在日、韩的蓬勃发展,见证了他们强韧的民族精神和创新能力,他们著作经常带着强烈的特色:
在日、韩两国,阅读历史小说,可说是全民运动。
他们的年轻人在读、上班族在读;企业家更将历史人物奉为圭臬,作为经营时的学习对象。相对于日、韩出版界和读书界的历史热潮,华文出版世界显然冷漠太多,以同属东方中国文化涵盖的区域,我们没有理由会继续置身在珍贵的历史经验之外,这是不合乎时代发展规律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最主要是因为一般读者,还不了解历史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以及在为人处事上的启发性。
台积电的张忠谋和联电的曹兴诚都曾表示,他们之所以能达到今日的成就,有许多造因,而从小嗜读历史,却是其中重要的要项。
在台湾出版地图上,在整个华文出版市场上,历史小说已经有了一些成就,但就日、韩发展轨迹来看,显然仍属处女地带,值得去大力开发。谁先全力涉入经营,谁就会成为下一世纪此一领域的领导品牌。
4.为什么该由“实学社”来做?
在刚成立“实学社”的时候(1994年),我们提出四个问题:
我们经过不断讨论,归结出两个策略方向:
历史书籍在市场上虽然不乏出版者,但其中历史小说部份,经营者少,而且有一个先天性的弱点,写手太少。这个弱点,反而让我们看出了机会。假使能克服这个弱点,再进而引入日韩与企业经营挂钩的务实观点,扩充历史小说新的内涵,使传统的历史小说读者的视野拉开,同时开发上班族……等新客源,在新的定位上(形成局部优势),这个既陈又新的领域,必然能有所收获。
在当前出版界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许多热门的领域,早已充斥了竞争者,比尔.盖兹刚刚写好的新作,才完成初稿,在台湾的授权金即高达十三万美元以上,出版以后,达不到十万册以上的销售量,可说血本无归。国内少数各出版领域的知名作家,他们尚未完成的作品,即已被重金预订,在这种背景因素下,出版业早已经从当初家庭式手工业,进到真正的商业竞争,所有的企业运作规则,在出版界一样能充分运用。诚如众所周知的,一个“资本密集”及“人才密集”的时代来临了。
由此看来,身处战国时代的出版界,我们的赢的机会在哪里?
或者应该换一个方式问:我们能形成的特色及优势在哪里?
我们不可能在每一个领域中领先。
但我们有可能在某一个小范畴内领先。
而这个看似小小的范畴,一旦踏入,就会发现其间领域也无限庞大。
如今,“实学社”在“历史小说”这个范畴中,已经初步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基础:
在“历史小说”方面,四年半来所投下的资金和心力,已拥有一定的口碑,而随着出版书种的增加,和〔小说奖〕的推波助澜,影响力也日益扩散(大陆上有好几家重要出版社,寻求与我们合作),我们也不放弃日、韩市场,总是不屈不挠地将适合的作品,透过博达(经纪公司)争取出版。
有了这些基础,若能得到充分的支持,成效必可迅速扩张。
5.下一步怎么走?
说明“下一步怎么走?”之前,有一段文字必须摘引下来,因为这个指导理念,正是“实学社”用来形成其出版政策思索时的核心理论:
假使孙隆基先生说的有理,从“实学社”的立场来看,当初选择发展历史小说,主要是看到此一领域在出版主流外的边陲现象,并衡量当前竞争对手的优缺点(如前述),可以在战略上消除时间落差导致的不利因素,而达成自己的目标。
既然选定了发展领域,而于评估长期竞争时,目前参与竞争者之中,“远流”最具规模,“联经”最有深度,而“巴比仑”则拥有部份市场。
若要脱颖而出,将竞争对手远远抛离,集中自己的优势,可从四方面加强实力:
有一个架构,早已存放在大家心里:“实学社”的出版蓝图上,希望能有一天能够设立四个大奖:
总而言之,这个计划有二个目的:
“实学社”存在的目的,即在执行这四种类型小说,使其成为个中翘楚。若有余力,或因应公司政策需要,可在下述方面着力:
6.优先次序的决定和现况:
限于人手和市场的有限性(需要时间渗透和扩散)“实学社”只能依资源的大小,一步步推动下列计划:
7.成就了什么?
8.结语
“实学社”成立迄今,面对出版业激烈竞争,其间艰辛,一言难尽。
从整个态势而言,公司经营也正面临发展瓶颈,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我们实在没有太多的选择:
最困难的路都走过来了,但新的挑战又一波波涌现。
假使我们采取过于保守的策略,将很快失去竞争力,只怕连已经拥有的成果,也将不保;我们除了勇往直前,没有第二条路。
高彦,这份报告最后并未达成任务──虽然在“董事会”与“股东会议”都票决通过“增资案”,但因某人的“技术杯葛”,资金无法筹全而破局,导致公司减资重整,由“远流出版公司”收拾残局,并重组经营团队。
但,不管怎样,这份报告多少还存留一些参考价值,留下来当做纪念吧!
编辑实务可谈之事颇多,下回谈“书系经营──繁盛的秘诀之l”、“聪明拷贝──繁盛的秘诀之2”、“12个力──繁盛的秘诀之3”以及“通路为王──繁盛的秘诀之4”……等等,且听我慢慢道来。
这些信将不以你或新蕾做唯一对象了(毕竟我并不了解童书出版),我将针对编辑人及对出版有兴趣的人士叙述,假如你不嫌弃的话,我会继续传送。
请问候纪社长,敬祝大家健康快乐。
浩正7,23'04
作者:周浩正/台湾长鲸出版社发行人
版权:本文由作者周浩正授权刊发
来源: 刘韧